年級

科目

問題的種類

地球科學 高中

請問2和4題

數十個板塊(3) 剛性板塊漂浮在具有塑性的軟流圈上, 2.並不是所有火山活動都發生在板塊邊界帶,夏威夷群島就 位在板塊的中間,稱為「熱點」(hot spot),假設熱點位置 可愛島 歐胡島 摩洛凱島 茂宜島 拉奈島1 不動,而隨著其上方的板塊漂移不斷產生新的火山島,便 1 可藉此推測板塊移動的方向,參考附圖目前熱點所在位置 北 B 位於夏威夷大島下方,請問太平洋板塊目前的移動方向較 金馬可能是? (A)東北方 (B)西北方 (C)東南方 (D)西南方 (E)無法判斷誰出 夏威夷大島 (火山島) 3. 臺灣位處板塊邊界,地震對我們來說一點都不陌生,然而地震發生最常見的原因是由於斷 台層活動所引起,請以板塊邊界張裂、聚合與錯動的特性來推測,以下斷層哪一種會在臺灣 較為常見? (A) 下盤 藝大耳噸5號出口 (B) (C) 下盤 大盤C(D) (E)都很少見 4.地球上每天都在發生地震,地球內部因地震釋放出來的能量驚人,其中人們一年平均可以 感受到約5萬次,造成破壞的約有1千次。1935年,美國地震學家芮赫特(Charles F. Richter)首創以地震規模作為地震分析標準,即為芮氏規模(Richter magnitude)。地震規模可 224 代表地震釋放的能量,規模為5.0的中型地震一次釋放出來的能量,相當於一顆小型原子彈, 的能量。規模值加,地震波能量變成約32倍;請問芮氏規模7.0的地震,其能量大約為32x 多少顆小型原子彈釋放的能量? (A) 47 (B)74 (C)234 (D) 1024 (E)2340 5. 依照板塊之間相對運動關係,板塊邊 界可分為三種。參考附圖,下列敘述 火山島弧 海溝 32x

已解決 回答數: 1
地球科學 高中

這題幫忙一下:(

80 新大滿貫複習講義、地球科學 4. 臺灣板塊運動的觀測實例——以108 學年度學測題為例 由布設在臺灣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地面觀測站,可 以估算臺灣現今的地殼變形量。右圖中之箭頭為各測站相對於澎 湖測站S01R的移動速度。測站2、3、4及5分別位於花東縱谷斷 層的兩側。地殼變形的速率非常緩慢,地球科學家常以兩測站的 速率差值除以測站距離,得到應變率,單位為1/秒,可估算地 殼的變形速率。 120" 121° 122. 25° 24° SOIR (B)(D) 1 根據右圖測站的移動速度,下列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23" 2項) 熱點火山( 所有包 例如:登 「感夷群無 (A)所有的測站都向大陸靠近,因為菲律賓海板塊以每年 約8公分的速度向歐亞板塊碰撞(B)測站6和7之間的 距離加大,此區域以伸張變形為主(C)測站4和5之間 的距離加大,縱谷斷層以伸張變形為主(D)測站2和3之間的距離減小,縱谷斷層以動 變形為主(E)臺灣地區地殼變形狀況很均匀一致,東部與西部無明顯差異。 函物質在 平移動 夷火山 22" 50mm/yr 120° 121 122 [答對率:52) 圖:(A)以題圖的比例尺來看,大部分的測站移動速度大於1 5公分/年,但測站6、7、8很明顯其移動速度小於5 公分/年。(B)測站6和7間的狀態,就如右圖①、6、 甲 表示甲、乙間水平方向距離加大 甲 表示甲、乙間水平方向距減小 7測站間的水平距離加大,為伸張變形為主。(C)(D)測站 ② 4和5、測站2和3的狀態,就如右圖②,兩測站間的 水平距離減小,以壓縮變形為主。(E)臺灣地區地殼變 形狀況並非完全均勻一致,東部形變量大,以壓縮變形為主;西部的形變量較 小,且有些測站的移動方向與東部不同,如測站10;而東北部的蘭陽平原,移動 方向不同且以伸張變形為主。 測站比較 ①2和3 ② 4和5 ③6和7 花東縱谷斷層 花東縱谷斷層 7 69

待回答 回答數: 0
地球科學 高中

地科:請問這題如何判斷“只有壓縮波而沒有剪切波”?

很速度驟 (E)約在Y深處,由於物質 物理狀態變化,再出現S波傳遞 ◎18~19題為題組: 除了地下岩層斷裂之外,火山活動、地下空洞塌陷、大型山崩、大塊隕石墜落、核彈試爆等,也都會造成地震,然 而最近臺灣科學家發現,還有另外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地震成因。理論上1999年921大地震後,車籠埔斷層累積的 應力應該已經全部釋放,短期內不會再引發地震,可是數年後地震學家卻在斷層下方一千多公尺深處,測到了很多 次芮氏規模小於1.5的極微小地震,而且這些極微小地震都只產生壓縮波,而沒有剪切波。地震學家立刻聯想到核彈 試爆的地震波,爆炸衝擊會壓縮四周物質,壓縮波從一點向四面八方傳出,沒有剪切破裂。 但如何才會在特定深度,引起無數次像微小爆炸一樣的地震?由於這些特殊的震源大部分都位於含水量相當高、以 砂岩與頁岩為主的桂竹林層內,地震學家推論1999年車籠埔斷層錯動時,強大的作用力把斷層面磨成極細的不透水 斷層泥,阻礙地下水流動,使該處液壓不斷累積,最後將積水區周圍的岩石瞬間撐裂出2~5公分的裂縫,引發只有 壓縮波而沒有剪切波的極微小地震,這項推論是這種地震最有可能的解釋,研究已發表在2012年7月27日的《科 學》(Science)。(參考來源:地下水壓造成的極微小地震。科學人期刊:2012/10/05) 2-2

待回答 回答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