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

科目

問題的種類

地球科學 高中

想問第26題的B和第27題

如由存才嬰 2.如何 婁 * B " (高市三民高中 圖是某地的地質剖面圖,圖(二是地質年代表及其代表化石,請依圖回答下列問題: (A)更新世 第5~7題為題組 现 地 倒 (B) LE V vvy 熔岩流、岩漿入侵 地質年代 中生代 古生代 0 白堊紀 A 代表化石 侏羅紀 A 二疊紀 石炭紀 中式 |泥盆紀 | 志留紀 奧陶紀惠 寒武紀 POS 圖二) C 25 在某地層中發現、由、三種化石,則此地層可能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A)泥盆紀 (B)石炭紀 (C)二疊紀 (D)三疊紀。 26 圖(一)中,熔岩流是火山爆發噴出的岩漿,流經地表,再凝固而成。岩漿入侵是 岩漿從地底往上入侵已形成的岩層。以下推論何者正確? 花 30 地質學之父赫登認為「今天是開啟過 改變? (A)地形外貌 (B)地質作用 (C生物物 第31、32題為題組 在某河口的河岸一大片斷崖上見到兩處岩 如柱狀剖面圖所示,X、Y 整體的地層厚度均方 線為依據指準化石判斷同時期沉積的對照。回 * (C) 1/砂岩層可在 X 斷崖見到,但在Y斷 最可能的原因為Y 處的砂岩發生什麼 B (A) 被岩漿侵入覆蓋消失 (B)受冰河 低沉積速率 (C)被地殼抬升後受侵 觀察到 Ⓗ受斷層的錯動而粉碎, ( 32 在X與Y斷崖中的石灰岩地層中均 為何? (A)寒冷淺海 (B熱帶淺海 (C) 寒冷 第33、34題為題組 右圖是地球自 46 億年前形成至今大氣三 的變化,而甲、乙、丙、丁分別代表四種不同 氣體,試依據此圖回答下列問題: 〔屏東 (C)监 有關甲、乙、丙、丁所代表的氣 正確? (A)此地可能在石炭紀和侏羅紀之間有地殼變動 (B)熔岩流可能發生於白堊紀之 (A)甲——氫氣 B又一 -氧氣 E 後 (C)此地含有化石的地層主要是變質岩 (D)岩漿入侵可能發生於奧陶紀之 *(1) 34 有關大氣變化的原因,下列敘述何 前。 (A)甲的初始比例高是因為旺盛的 27. 在熔岩流中發現少許在火山噴發當時未被熔融的化石,經鑑定後最不可能是下 為海洋的出現臭氧層的出現 列哪一種? 物大爆發,植物行呼吸作用所產 B (A) (B)

待回答 回答數: 0
地球科學 高中

請問第11題

刀丁結構 (D) 這些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主要來源 (E) 這些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 B 10.地球大氣最初的氧氣有可能來自太陽紫外線分解水氣而生成,但現今大氣中的氧氣比 例高達 1/5。科學家推測,35 億年前海洋中出現藍綠菌,進行光合作用後開始在海洋 中累積氧氣。直到4億多年前,大氣層才累積足夠氧氣量進而產生臭氧層抵禦紫外線 來保護地表生物。請問氧氣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為何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沒有馬上 從海洋進入大氣層累積,反而是花了數十億年才在大氣層中累積足夠的氧氣量?請選 出最重要的原因。 (A) 數十億年來太陽輻射能逐漸增強,紫外線抑制海洋藍綠菌繁殖而妨礙氧氣生成 (B) 海底火山噴發出大量亞鐵離子,氧化作用消耗淺海的氧氣,形成帶狀鐵礦沉積岩 (C) 古代海洋生物需要呼吸而消耗龐大的氧氣量,所以氧氣一時無法進入大氣中累積 (D) 4 億多年前海水溫度很低,比現今的溫暖海水能容納更多氧氣,故氧氣都儲存在海 洋中 (E) 溫鹽環流將表層氧氣帶入深海,由於海洋體積很大,能溶解很多氧氣而減緩累積 至大氣 →楚+靠海 +14 11. 又慎注意到這兩日的天氣是白天高溫晴朗炎 熱,午後開始出現積雲,但是到夜間吹起海 風後,很快就下起雷陣雨。查詢中央氣象局 丹 網頁後,發現這兩天的地面天氣圖如圖(1)所 示,請問又慎最有可能住在臺灣哪一個地 區? (A)臺南市 (B) 花蓮市 (C) 宜蘭市 (D) 基隆市 (E) 澎湖縣 31 010 02-1 220+14 Ⓗ+10/ 30 053 0+6/ 29 024 ①+55 022 830 027 27-076. +18- 29 R13-1 ⑥ , 024 4. $239$ 26 8 (H)+8 015 0+7 A 10 30 015 8 圖(1) 12.對流層是大氣層中最接近地表的一層,天氣現象均發生在對流層內。請問有關對流層 160 201 BO 10 0 2 4 關係如右圖 的步

待回答 回答數: 0
地球科學 高中

48題 我記得湧升流會讓海水變冷 但解答說湧升流增加會變熱 是什麼原因嗎?

連成線 條,也不需在方格座標中標出每筆水深與溫度的數值)(2分) 分 o u/50 (2)由所繪圖示,判斷混合層底(或斜溫層頂)大約位於哪個深度?(2分) 药片5 1 47.承上題,請由表格中的數據計算,斜溫層「溫度隨深度的遞減率,是混合層「逻度隨深度 的遞減率」的幾倍?(2分)斜: 5pm) 3.6° 50ml) | 中 pwp C &t 1.4°0 (A) 2 (B) 2.5 2 (C) 3 D) (E)} 3 5 2 題該層愈 48.承上題,混合層海水垂直方向的密度結構愈愈容易對流,則該層厚度愈厚。請問下列哪些條 件改變,會使海水垂直方向的密度結構更有利於對流,造成混合層的厚度變厚?(2分) 甲太陽輻射增強 乙、湧升流增強 丙、海水表面鹽度增加 丁、海水表面密度增加 戊、海面降雨量增加 1 鹽度,哪良心,不易對流 (A)甲乙戊 B甲丙戊 (C)ZPIT (D)丙丁 (E)甲丙丁 里、本理解的,使上称下行(以下垂)不對, j輕重 ]=>上重下輕,對 -7 3 1 49.~52. 題為題組 隨著霾害、空污日漸嚴重,PM2.5、PMio 等懸浮粒子伴隨著空氣分子,在我們呼吸時進入 體內而帶來心肺疾病,因此許多人會配戴口罩來作防護。甲生想要研究市售口罩有效防護的使 用時間,找到某研究團隊T的資料如下: 研究主題:市售口罩對懸浮微粒PM2s的過濾效果 感測裝置、 實驗內容:設計實驗裝置,如圖27 所示,其中感應懸浮微粒 抽風機一 2 Liebe

尚未解決 回答數: 1
地球科學 高中

第36題答案AD 請問DE怎麼解釋 謝謝🙏

110年學測 自然考科 第 10 頁 共 19 頁 35. 圖 10 為水利署統計臺灣地區 1949-2009 年間的年降雨量變化,虛線為平均年降 雨量 2500 毫米,1953、1972、1990、1998 與 2005 等五年為相對降雨較多的豐 水年,而1963、1980、1993 與 2002 等四年為相對降雨較少的枯水年,各年份下 方數字為該年之年降雨量。另從氣象局資料顯示臺灣地區長期年降雨量無明顯的 變化趨勢,但年降雨時數有減少趨勢,而降雨強度= 降雨量,降雨時數。依據上 文及所習得的知識,下列哪些敘述正確?(應選2項) 3900 3600 1953年 3,180 | 2005 年 1998年 3,568 1990年… 3,322 | 3,144 | 1972年 3,240 3300 平均值 2,500 3000 雨量(毫米) 2700) MAA 一 2400 2100 1963年 | 1980年 1993年 1 2002年 1800 1.830 | 1.605 1,645 1,572 1500 1949 1952 1955 1958 1961 1964 1967 1970 1973 1976 1979 1982 1985 1988 1991 1994 1997 2000 2003 2006 2009 年 圖 10 (A)在1989-2009年間,豐水年的年降雨量越來越多 (B)在1989-2009年間,枯水年的年降雨量越來越多 (C)在1989-2009年間,枯水年的降雨強度越來越低 (D)在1989-2009年間,豐水年的降雨強度越來越高 (E)豐枯水年在1989-2009年間,與在1949-1989年間發生的頻率差異不大 36. 海流是大洋中特定流向且持續的大規模海水運動。下列哪些是其生成原因?(應 選2項) (A)風吹拂海面 (B)日、月引力 (C)海底地震 (D)地球自轉 (E)海水密度不同 三、綜合題(占8分) |說明:第37 題至第40 題,每題2分,每題均計分。請將正確選項劃記在答案卡之「選擇 題答案區」。單選題答錯、未作答或劃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多選 題每題有n個選項,各題之選項獨立判定,答錯k個選項者,得該題 n-2k 的分數; n 但得分低於零分或所有選項均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 10 - 第11頁 共 19 頁 110年學測 自然考科 37-40 為題組, 為了維持生命與從事各種工作,人體需要攝取食物與由大氣中獲得氧氣,來提供 能量並調節排除熱量的速率,以維持正常體溫。因此,人體可視為一個與周圍環 境交互作用的系統,透過新陳代謝,將能量(以下稱之為內能)儲存與轉換,並 與環境進行功與熱的交換。假設在時間 At內,某人從事騎車、搬運物品等活動, 所做的功為AW,而由身體離開的淨熱量為0,則根據能量守恆定律,其身體的

尚未解決 回答數: 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