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

科目

問題的種類

地球科學 高中

想問第26題的B和第27題

如由存才嬰 2.如何 婁 * B " (高市三民高中 圖是某地的地質剖面圖,圖(二是地質年代表及其代表化石,請依圖回答下列問題: (A)更新世 第5~7題為題組 现 地 倒 (B) LE V vvy 熔岩流、岩漿入侵 地質年代 中生代 古生代 0 白堊紀 A 代表化石 侏羅紀 A 二疊紀 石炭紀 中式 |泥盆紀 | 志留紀 奧陶紀惠 寒武紀 POS 圖二) C 25 在某地層中發現、由、三種化石,則此地層可能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A)泥盆紀 (B)石炭紀 (C)二疊紀 (D)三疊紀。 26 圖(一)中,熔岩流是火山爆發噴出的岩漿,流經地表,再凝固而成。岩漿入侵是 岩漿從地底往上入侵已形成的岩層。以下推論何者正確? 花 30 地質學之父赫登認為「今天是開啟過 改變? (A)地形外貌 (B)地質作用 (C生物物 第31、32題為題組 在某河口的河岸一大片斷崖上見到兩處岩 如柱狀剖面圖所示,X、Y 整體的地層厚度均方 線為依據指準化石判斷同時期沉積的對照。回 * (C) 1/砂岩層可在 X 斷崖見到,但在Y斷 最可能的原因為Y 處的砂岩發生什麼 B (A) 被岩漿侵入覆蓋消失 (B)受冰河 低沉積速率 (C)被地殼抬升後受侵 觀察到 Ⓗ受斷層的錯動而粉碎, ( 32 在X與Y斷崖中的石灰岩地層中均 為何? (A)寒冷淺海 (B熱帶淺海 (C) 寒冷 第33、34題為題組 右圖是地球自 46 億年前形成至今大氣三 的變化,而甲、乙、丙、丁分別代表四種不同 氣體,試依據此圖回答下列問題: 〔屏東 (C)监 有關甲、乙、丙、丁所代表的氣 正確? (A)此地可能在石炭紀和侏羅紀之間有地殼變動 (B)熔岩流可能發生於白堊紀之 (A)甲——氫氣 B又一 -氧氣 E 後 (C)此地含有化石的地層主要是變質岩 (D)岩漿入侵可能發生於奧陶紀之 *(1) 34 有關大氣變化的原因,下列敘述何 前。 (A)甲的初始比例高是因為旺盛的 27. 在熔岩流中發現少許在火山噴發當時未被熔融的化石,經鑑定後最不可能是下 為海洋的出現臭氧層的出現 列哪一種? 物大爆發,植物行呼吸作用所產 B (A) (B)

待回答 回答數: 0
地球科學 高中

求這題的解說或是與這種題目有關的講義內容,我完全看不懂

自然考科 34. 長 12.9 公里雪山隧道的開通帶動了東部交通的便捷與發展。圖 20 為沿線地質剖面圖,甲、 乙、丙為地質構造,表3為各地層相關資料,箭頭方向代表地層年代愈來愈年輕。已知頁 岩經輕度變質形成硬頁岩,而硬頁岩易受風化作用形成鉛筆狀構造。 圖例 FC 枋腳層 TSK粗窟層 高程公尺 800 600 400 200- 0 TTS 27.740 29 坪林北口 時間 3000 萬年前 MK 媽岡層 TTS 大桶山層 KK乾溝層 SL四稜砂岩 甲 MK 代號 FC MK TTS TSK KK SL 30 FC MK 31 石槽斷層 32 TTS TTS 乙 褶皺軸 斷層 TSK 33 34 35 隧道里程(公里) 圖 20 表3 地層名稱 枋腳層 媽岡層 大桶山層 粗窟層 乾溝層 四稜砂岩 KK 36 石牌斷層北支 |SL ·石牌斷層南支 r大金面斷層 巴陵斷層 | 上新 斷層 KK 112 14 37 38 14 第 12 頁 共 21 頁 39 金盈-600 斷 -400 雪山三 隧道-200 0 40 40.684 南口 頭城 岩石種類 砂岩與頁岩互層 砂岩與頁岩互層 細砂岩、薄層硬頁岩 細砂岩夾硬頁岩 厚層硬頁岩 厚層石英砂岩含硬頁岩 3900 萬年前 請參考上述圖表資訊,下列敘述哪些正確?(應選2項) (A)褶皺類型:受到壓力作用影響,雪山隧道附近的甲、乙褶皺為背斜 (B)斷層類型:雪山山脈地處造山帶,雪山隧道中的丙斷層為正斷層 (C)地質材料堅硬度:粗窟層>四稜砂岩>乾溝層 D開挖難度:距離隧道南口4公里範圍內>距離隧道北口4公里範圍內 (E)地質年代:雪山隧道北口至南口的地層愈來愈老

待回答 回答數: 0
地球科學 高中

請問第33題 我忘記怎麼看了😭

Ø DB 1257 題組十:第 32~35 題 2032160km 4 下圖爲 P-S 走時曲線圖。某日臺灣發生一起全台有感的地震, 34 益 時間(s) RUA 40: 20 0- 測站 宜蘭 臺中 臺東 M . 1 F 20 40 60 b 100 120 140 與震源距離(km) 最先到達地震波 | 第二到達地震波|與晨源距離 X Y Z 90 km B.C 32. 請問 P-S 走時曲線圖中的甲地震波是?X、Y、Z 數值由大到小 排列何者正確?(應選2項・AB選1項、CDE選1項) (A)P波(BS波(C)XZY (D)YZX (E)ZXY 20s) 180km 此場地震的發生時間約爲? 甲 9 時 9 分 20 秒 ⑥9 時 9 分 36 秒 9 時 9 分 09 秒 9時 9分 16 秒 9 時 9 分 17 秒 49 時 9分 31 秒 9時 9分 13 秒 9時 9分 24 秒 (D)9時 9分 02 秒 (E)9時 9分 08 秒 +14 28 代紀 世 第 全新世 S 8分 39 秒(B)9時8分45秒(C)9時8分56秒 (A)9時 9:9:13-22= 時間 (百萬年)】 P ④60-9=51 C.E. 38. P-S以震源 125 90km 歲 % ED(A)9時9分 10 秒 (B)9時9分16秒(C)9時 9分 24 秒 (D)9時 9分 30 秒(E)9時9分36秒 02 +14=16 題組十一:第 36~38 顆 下表爲地質年代表,請參考此表格回答以下問題: 指準化石 115 公里·則 S 波大約在何時到達? 已知臺北地區距離震央約 1 9時9分08秒 285 36-14=22 115km-> (283) -o B.&.E35. 有關地震預警簡訊的原理、預警盲區的相關敘述何者錯誤? 應選3項) (X)與震央距離較遠的民眾,他的預警時效將會較長 位於預警盲區中的民眾通常不會感受到發生地震了 臺北土質鬆軟,可能發生盆地效應使震度較其他地區大 (D)臺灣各處震度3級以上民眾通訊良好皆會收到預簡訊 XⓇ 地震預警簡訊的原理是:接收到S波➔推估後積較強P波 最大強度與抵達時間 寄簡訊 P. S C 36, 37. 題 她 表 a C 39. 甲 北半 友 比較明顯

尚未解決 回答數: 1
地球科學 高中

請問為什麼答案是C? (大氣氧化事件是階段二 24.5億~18.5億年前)

22 科學素養題 Q 題組一:大氧化事件 【混合題】 . 幾乎可視為無氧環境,然而演化至今,今日大氣成分含有高達21%的氧氣,究竟是何時開始 根據星雲學說,地球形成初期應當是屬於高度還原狀態,當時地球大氣中的氧氣含量極低 讓氧氣逐漸累積呢?這就要來討論地球歷史上的「大氧化事件」(Great Oxidation Event,簡 稱GOE)。 根據附圖所示,橫軸為地球歷史時間,縱軸 為大氣中的氧氣含量(以分壓表示),研究估計 地球大氣中的氧氣含量變化介於紅線(最高)與 綠線(最低)之間。 大氣中的氧分壓(單位) 0.5 atm 0.4 元 03- 02 0.1 38 階段1:38.5 ~ 24.5 億年前,大氣中沒有氧氣。 階段 2:24.5 ~ 18.5 億年前,大氣中氧氣開始累 積,增加到 0.02~0.04 atm。 階段 3:18.5 ~ 8.5 億年前,大氣中氧氣含量與階 段2持平,沒有明顯變化。 階段 4 與5:8.5 億年前~現在,氧氣持續累積增加。 從階段2起始,地球大氣中的氧氣含量終於開始累積,這在地球歷史上被稱為「大氧化事 件」。學者推測氧氣可能的來源有兩種:(1)太陽紫外線照射水氣,分解產生的氧原子互相結合 而成;(2) 藍綠菌等生物在淺海地區進行光合作用,逐漸釋出更多氧氣。但問題來了,僅採取 (1) 方法製造的氧氣量,絕對無法累積到現在高達21%的比例。而就 (2) 方法來看,目前已知 最早的藍綠菌至少誕生於 35 億年前,又為何 GOE 會遲至24.5 億年前才發生呢?這之間將近 10 億年的時間差,或許暗示著淺海地區發生了許多會耗氧的變化喔! 1. 根據上述文章內容,並對照下列地質年代 地質年代 表,試判斷大氧化事件(GOE)發生在 哪個階段前後? (A)冥古元剛開始前後 (B)冥古元與太古元交界前後 (C)太古元與元古元交界前後 (D)元古元與顯生元交界前後 (E)古生代中期生物上陸之前 顯生元 階段1 古元 太古元 古 階段2 階段3 階段階段 2 30 20 10 地球歷史時間(單位:十億年前) 代 新生代 中生代 古生代 地球歷史上大氣中的氧氣含量變化 0 開始時間 (單位:距今百萬年前) 66 252 541 2,500 4,000 4,600 2.

待回答 回答數: 0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