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

科目

問題的種類

地球科學 高中

可以解釋對的選項和我選的選項,分別對和錯在哪裡?

題組 科學家透過人造衛星的觀測發現,在近年全球暖化的影響之下,海平面的高度持續地 上升。然而造成海平面變化的原因很多,除了極區冰原與大陸冰川的融冰之外,表層海水 體積的熱膨脹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下圖為過去50年來全球海平面平均高度的變化,及 科學家剖析各種驅動因素對於海平面上升的影響。請根據下圖回答◎~心問題: b ( 海平面高度變化(mm) 100 80 40 201 a 海平面高度變化。 SPA ·栖區冰原與陸漂冰雕冰 ·格拉蘭冰原味冰 •南極冰原吃冰 海平面高度變化(mm) 100, 80 60 海平面高度變化。 海冰熱筆-極 ENTO 2014 -201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年) 7根據圖②,下列敘述何者最不合理? (A)海平面高度的變化主要受到海水體積熱膨脹及極區冰原與陸源冰川融化的影響 -2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年) (B)表層海水熱膨脹的效應比起格陵蘭與南極融冰來得更加顯著 (C)陸源冰川的累積與溶解對於海平面高度的變化皆有影響 南極冰原融冰對於海平面上升的影響逐年比格陵蘭融冰要來的嚴重 (陸源冰量的累積造成的效應在1970年後扮演顯著的角色。 )。根據圖6,哪一項推論是錯誤的? (A)1960~1970年代,藍線與紅線曲線變化不一致,表示可能有其他未知的因素 影響海平面變化 (B)1980年後,藍線與紅線曲線變化相似,表示海平面高度的變化主要受到海水熱 膨脹、冰原與冰川融冰及陸源冰量累積的影響 (2)紅色曲線的誤差(淺紅色區域)比藍色曲線的誤差大,可能是因為綜合了許多 不同的變因所造成的結果 (D)若1995-2010年的藍色虛線為當時預測的趨勢,藍色實線則為實際的觀測數 據;事實證明海平面的變化原因自1980年代起沒有太大的變動 (E)以上敘述皆合理。

待回答 回答數: 0
化學 高中

不是吧翰林 越想越不對 求最下面那題 合金不是純物質吧! 簡單來說題目敘述其實就是他做一個實驗測手環的比熱結果剛好是0.03 aka金的比熱可以確定手環是金嗎

學術探究 測量手環質量m 注入冷水於量熱器內,測量 量熱器及冷水總質量m,計 算冷水質量m wi探究實作 測量水溫度上 重複2次 求出手環比熱 s 實驗紀錄: 快速將手環移入量熱器, 以攪拌器攪拌,記錄平衡 溫度 to 將水注入鋼杯,放入手 環,並加熱至沸騰,記 錄手環溫度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50.00 119.00 50.00 129.30 25.30 28.00 100.00 30.00 50.00 124.13 20.13 實驗次數 手環的質量m(g) 量熱器及冷水的總質量m(g) 冷水的質量 m = me-mo(g) 冷水的溫度t(°C) 手環的溫度(°C) 平衡時的溫度 to (°C) 冷水的吸熱量Q(cal) 量熱器的吸熱量Q, (cal) Q. + Q2 手環的比熱 s (tz - to) xm; 15.01 27.00 27.50 100.00 100.00 29.50 37.5 29.80 50.6 46.3 57.4 71.8 66.0 cal = 0.03 g.c 0.03 0.03 000 BET 下列哪些是此實驗的控制變因?(應選兩項) 手環的比熱 s; (B)量熱器的質量mo (C平衡時的溫度h (D)令水質量m (D手環質量m。 5. 下列哪一個是從實驗流程、紀錄與結果無法得知的? > 若忽略熱能散失,可知:手環的放熱量 = Q; + Q. 由實驗結果知手環的比熱約為0.03 cal /(g·°C) (2)由紀錄中,可以觀察到溫度不同的兩個物體混合一段時間,達熱平衡時 的溫度介於兩物體原本溫度之間(b)電子秤的最小單位是 0.1g (B)熱的傳播方式有傳導、 對流與輻射。 8. 若杰倫不知道量熱器上升或下降1°C,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熱量為28.7 cal,是否還可以得到 手環比熱?請說明理由。 答 0022C. 0.0050.0 : 不行,因為太得出是親6]饭热量,悲法以AHk = Hz 求 金的比熱為0.03 cal/(g.cc),與實驗結果相同,由此可證明杰倫買的手環是纯金手環 嗎?有無其他的可能性? 不行,有可能是不同金属合金et 1919年) 2016 ) (主也是花物質) 留: 科學探究「素養試題篇)

尚未解決 回答數: 2
地球科學 高中

請問29E要怎麼修正?為什麼? 謝謝~

-3. 105年學測 自然考科 第6頁 共 15 頁 28.一般來說,要讓空氣達到飽和的方式有增加水氣和降低溫度兩種方式。露點是一 種溼度的表示法,它可以反映空氣中實際水氣含量的多寡。如果沒有特別天氣系 統影響的情況下,一天中溫度與露點在什麼時間最接近? (A)中午 (B)午後 (C)傍晚 (D)清晨 (E)早上十點附近 多選題(占16 分) 說明:第29 題至第36 題,每題均計分。每題有n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項, 請將正確選項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之選項獨立判定,所有選項 均答對者,得2分;答錯k個選項者,得該題 n-2k 的分數;但得分低於零分或所 n 有選項均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29. 在地球上觀測氫原子光譜,於波長 486 nm 處有一光譜線。天文觀測發現某一星 系甲的氫原子光譜中,此 486 nm 譜線移到492 nm;而另一星系乙的氫原子光譜 中,此譜線則 移到 500 nm。 若此天文觀測的結果符合哈伯定律,則下列有關星 系甲與乙之敘述,哪些正確?(應選2項) (A)所觀測到之星系甲向地球靠近 (B)所觀測到之星系乙離地球遠去 (C)相較於星系乙,所觀測到之星系甲距地球較遠 (D)相較於星系乙,所觀測到 星系甲的遠離速率較小 (E)所觀測到之光譜皆是目前星系甲與乙所發出的光譜 30. 將一個小球從地面鉛直上拋,假設空氣阻力可以忽略。圖 10 中 甲時刻和乙時刻分別對應於小球往上升及往下掉的過程中,在任 一相同高度處的運動狀態,則下列有關小球於甲、乙兩時刻對應 的物理量,哪些一定相同?(應選3項) 甲 中乙 (A)甲、乙兩時刻的加速度 (B)甲、乙兩時刻的速度 (C)甲、乙兩時刻的重力位能 (D)甲、乙兩時刻的動能 (E)從地面至甲時刻的時間與自最高點掉落至乙時刻的時間 圖 10 31. 電磁爐是利用平行於爐面的平面線圈,通電後改變通過金屬鍋底的磁場使其產生 應電流,鍋底因電流熱效應而加熱食物。考量設計電磁爐時在其他變因因保持不變 且可正常工作的條件下,改變下列哪幾項因素,可以加速煮熟食物?(應選3項) (A)增加產生爐面磁場之交流電源的電壓 (B)增加產生爐面磁場之交流電源的電流 (C)將電磁爐放置在一大型永久磁鐵上 (D)將交流電源改為高壓直流電源 (E)增加產生爐面磁場之線圈匝數 32. 下列哪些物質被動物分解後會產生含氮廢物?(應選2項) (A)DNA (B)血紅素 (C)脂肪 (D)肝離 (E)纖維素 - 6- 第7頁 共15 頁 105年學測 自然考科

待回答 回答數: 0
化學 高中

我只有要問第二小題的「拉力」為何不能算控制變因(解答沒有)?關於這部分的實驗設計可以直接看上面的乙我圈的地方。 謝謝!

範例1 科學方法 探究實作 探討未知事物或現象時,可依序用「觀察→提出問題→形成假說→設計實驗」四個步驟來得 到結論。廣仲為了要做「彈簧的原長與彈簧彈性常數之關係」的研究,列出了甲、乙、丙、 丁四個敘述,如下表所示。(彈簧的原長是指彈簧未受力前的長度) || 乙 編 號 敘述 彈簧的原長對彈性常數有何影響? 用材質相同、粗細一致、但原長不同的彈簧,在相同拉力下測量其伸長量,並得 到對應的彈性常數 彈簧的原長愈短時,要讓彈簧伸長量相同所需的拉力就愈大 材質、粗細固定時,彈簧的原長與彈性常數成反比 乙丙丁 (1)有關甲、乙、丙、丁四個敘述,分別屬於探究過程的哪一步驟,下列何者正確? (A)甲為提出問題,乙為觀察 (B)甲為觀察,乙為形成假說 (C)乙為設計實驗,丙為觀察 (D)乙為觀察,丁為形成假說(D)丙為提出問題,丁為觀察。 (2)從四個敘述中,可看出影響彈性常數的變因有哪些?並說明在廣仲的實驗中,這些變因 何者是控制變因,何者是操縱變因? (3)下表為廣仲實驗所得的資料,廣應如何論證說明實驗前的假說是正確的? 4 6 8 2 10 12 14 16 0.6 0.8 0.2 1.0 1.4 0.4 1.2 1.6 Kalo (cm) 形變量x(cm) 彈性常數k(gw/cm) 83.3 125.0 100.0 71.4 62.5 500.0 250.0 166.7 \ur C (1) 控制變因:不复) 拉力 援變變到:長

待回答 回答數: 0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