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

科目

問題的種類

社會 國中

請問北魏孝文帝為什麼要做這些事(畫線處)?胡人建國前北魏不是已經滅亡了嗎?

2-1 商周至隋唐的民族關係 3生活型態。 古代各民族因戰爭、貿易等因素而有交流,影響彼此的 商周以來,農業民族與草原民族常有互動與衝突。 時代,黃河流域各國修築長城防禦北邊興起的匈奴。此後長 。城成爲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的分界線。藝空 東周 秦國統一後,連接各國長城以防禦匈奴。到了漢代,漢 武帝出兵討伐匈奴,並派張騫出使西域,聯絡西域各國抵制 西域的 。匈奴。此舉增進漢人對西域的認識,藉由「絲路」 音樂、雜技等傳入中國,東西貿易也更爲活絡(圖3-2-1)。 12 魏晉南北朝是民族融合的重要時期。漢代末年,北方 草原民族陸續南遷,通稱爲「胡」。西晉發生內亂時,黃河 流域的胡族紛紛建國,胡族君主為了穩固統治,致力於胡漢 融合。其中,鮮卑君主北魏 孝文帝將首都從平城(今山 MA ARKING 西大同)南遷到洛陽,要求胡人說漢語、穿漢服、改漢 姓,鼓勵胡漢通婚,加速胡漢文化交流(圖3-2-2) DEPRES 慣例如:乳製品 牛羊肉等。 北方的戰亂使大批漢人遷往南方,帶來進步的農耕 技術與充沛人力,加速南方的開發,對於日後經濟文化 重心的南移有重要影響。 9 隋唐時期,皇室多具有胡人血統,對外族採取平等 開放的態度。唐太宗滅東突厥後,西北各族君長尊稱太 宗爲「天可汗」,意爲普天下的君王,此後唐帝國成 為東亞秩序的盟主。此時,外族商人、僧侶、留學生大 量移居中國,文化交流更爲頻繁(圖3-2-3) 12 北魏孝文帝漢化政策示例圖 改漢姓 。 22 3-2-2

尚未解決 回答數: 1
社會 國中

求解37.40

- (1) 。 LU则以理,对盖地的文化、信仰、特產與流行元素結合,促進地方觀光,如:有些「業 者言中這城商機,將媽祖等神明以人偶公仔的形象呈現在消費者眼前,讓信徒們可將造型 可愛的神明公仔與祝福帶回家,不僅成功地開拓新市場,也能發揚傳統信仰與文化, 36. 百貨公司舉辦周年慶或特賣會時,店家門口常擺設如右方附圖中的花車,車上全是特 價商品。請問:此一做法是業者藉何種因素來影響消費者的消費行為? (A)預期心理 (B)所得(C)個人偏好(D)商品價格 7、宜靜原本在新竹園區上班,每月薪水高達新臺幣6萬元,且一年可領15 個月的薪水。 但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她申請赴德國攻讀碩士課程,估算完成學業大約要花三年的時 間,而學費一年需要花費新臺幣50萬元。若是從金錢上來估算,宜静赴德留學三年的 機會成本是多少?(A)420 萬元(B)130 萬元(C)270 萬元(D)170 萬元 138. 幾個同學正在討論購物鑑賞期, 下列哪一位同學的消費行為符合法律規定? (A) 我在3C賣場買手機, (B)我把網購的音樂光 (C) 我從電視購物訂衛 (D) 我養了一加就沒 回家使用才發現是瑕 碟封,聽完才考 生用品,用了一些 結果沒语 疵品,決定退換貨。 慮要不要購買。 覺得不喜歡,準備 修。 退回去。 编 A A 。 Boo C 039. 在國內,農作物盛產往往會造成「果賤傷農」的現象,農作物價格跌落谷底,連採收的成本都不夠,農民 也因此放棄採收。請問:這種現象可用下列何種經濟概念說明?(A)需求法則(B)供給法則(C)受益 原則 (D)負擔能力原則 140. 附圖是依某店家招牌商品的市場供需狀況所繪製的圖形,根據圖中訊息判斷,此項 器求曲線 招牌商品在下列四種定價時,何者為店家帶來的銷貨收入最高?(A)20 (B)40 元 10 (C) 60 (D) 110 供治曲線 60 40 20 0 20 40 55 75

尚未解決 回答數: 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