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

✨ 最佳解答 ✨

府兵制,是中國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個制度,也是大考重點之一。他是一種兵役制度。

●背景:起源於【西魏】時期的「關隴集團」,其後由【北周、隋、唐】承襲。
●特點:可以濃縮成一句:【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兵不識將,將不知兵】以下細說。
    1.兵不為將有→兵將分離,士兵由折衝府管理,打戰時由兵部選擇統帥,防止割據。
    2.節省軍費→府兵自給自足,不啃食國家資源,由國家授田,田地的收入就是軍費。
    3.兵源充足→來自農戶,無須徵集,特別是【富農】,兵死補兵。
    4.戰鬥力強→多為榮譽、國家而戰,能當上府兵的是一種榮耀,光宗耀祖的表現。

●實施重點(可以只看◎故事整理):府兵制是唐代強盛的原因之一,以唐代為例。唐初,全國各地分設634個折衝府(多集中在首都,也就是【長安】佔了200多個),分上、中、下三等(1200人、1000人、800人),以家庭狀況為標準,關隴集團子弟為優先,殷實富農為優先(需自備刀、馬、鞭子等裝備),因為貧農和中農無力負擔,府兵大多出身小老爺(具榮譽感)社會地位極高,折衝府直轄與兵部管理,戰時中央派出將同時下令府兵集結,戰罷兵將分離,府兵還需戍衛京師稱為「上番」。

●故事(可以只看◎故事整理):小明因為是住在關中地區的有錢農戶,祖上多以軍官身分退休,享有厚祿,因此得以被選重為府兵,所以他需要自己到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花木蘭無誤?),沒錯!花木蘭具考證,可以確定是府兵制下的一員。買完之後,趕往首都長安,發現同梯的都是貴族子嗣,精壯且身材結實,還多是關中地區的同鄉,小明拿著剛買到的裝備,前往被發配到的折衝府開始訓練,早上訓練,下午農耕(發放田畝),晚上休息,具有很好的作息規律。過了一個月,小明得知說要回到長安當憲兵,也就是「上番」,上番的時間,依距離而定,離長安愈近的部隊就常回去「上番」。幸運的是,就這樣過了40年,當年20歲的小明,直到60歲退休。

◎故事整理:1.被選為府兵的通常是有身分、有錢人,因為需要自己準備裝備,貧農、中農都不會被選入。
      2.府兵只有三個工作,第一「訓練」、第二「耕田」、第三「上番」。
 3.府兵有退休年齡(60歲)...在這以後兵役走入黑暗,宋代、明代當兵想退休?沒有!

●破壞:1.【唐代不斷擴邊領土】→府兵上番的時間愈來愈長,到後來,人民從崇拜到鄙視,唐初唐太宗還會與府兵一同練習,其後被嘲笑成拔草部隊,沒有事就被叫去搬重物之類的,府兵失去榮譽感。
2.【安史之亂】=均田制破壞=【府兵制】(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之上)正式被【彍騎制】取代,原理相同,但不久又被【募兵制】取代,開啟正式節度使混亂的唐中期,因為【募兵制】節度使可以無節制的募兵,這些募來的兵,又只效忠於給他錢的將軍,於是...五代十國的到來,大唐滅亡。

●結論:府兵制維繫大唐的生命線,唐初參與過好幾場戰役,其後擔任唐代的守護者。可說是幾乎完美的兵役制度,它集合了所有優良的體制,府兵為家而亡、為國而戰的精神,防止將軍擁兵割據,不花一分錢,戰鬥力強大,可惜最後一根稻草【安史之亂】擊垮了【府兵制】、【均田制】兩個唐代的重要支柱,加速了唐代的滅亡。不過,在府兵制700年後,又有一個人叫朱元璋,以【府兵制】為基礎,建立明代的兵役制度【衛所兵制】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安安

謝謝你 很詳細

留言
您的問題解決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