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台北市人口下滑、桃園人口上升的原因】
⸻
【題目背景】
台北市人口近年持續下降,2022年3月甚至跌破250萬,
反觀桃園市人口持續成長,出現「核心人口減少、外圍人口增加」的現象。
問:哪個選項最能解釋這樣的人口變化?
⸻
【正確答案】
➤ (D) 因捷運、高速公路和快速道路等建設,帶動台北市人口往外圍地區移動。
這就是所謂的「通勤帶擴張+都市外移現象」。
交通建設大幅提升跨區移動便利,導致許多市民選擇住到房價較便宜、生活空間較大的周邊城市,
如 新北、桃園、基隆、竹北 等地,形成「居住外移、工作不移」的通勤人口潮。
⸻
【各選項逐一解析】
(A) 重南輕北的政策,使台北市就業機會大幅減少
✘ 錯誤原因:
• 台北市仍是全台最密集的就業核心區(尤其是行政中心、高科技與金融業)
• 人口外移的主因不是就業機會少,而是生活成本過高
—
(B) 台北市受少子化的衝擊,自然增加率呈負成長
✘ 部分對,但不夠完整:
• 確實,台北市生育率偏低,導致自然成長為負數
• 但題目強調的是「外圍地區人口反而增加」,這就需要更全面的「人口遷移」觀點來解釋
• 所以這選項描述不夠完整、不夠關鍵
—
(C) 台北與中南部地區的城鄉關係增強,促成人口外移
✘ 錯誤重點:「移動方向」與「城鄉定義」錯了:
• 人口外移並不是台北→中南部(如台中、高雄)
• 而是台北→周邊都會生活圈(如桃園、新北、基隆)
• 此外「城鄉關係」是指都市與鄉村之間的互動(如產銷合作、鄉村勞力進入都市)
• 本題探討的是都市對都市間的遷移,不符合「城鄉關係」的定義
—
(D) ✔️因捷運、高速公路和快速道路等建設,帶動台北市人口往外圍地區移動
✓ 正確也最關鍵的描述:
• 此為地理空間結構變化+區域交通發展的結果
• 屬於典型的「郊區化(Suburbanization)」現象
• 桃園快速發展的區域(如中壢、青埔),因高鐵、捷運、國道串接,成為北部生活圈的新選擇
—
【補充知識|課堂小延伸】
➤ 這題是「地理+時事」的結合題!
• 類似現象也出現在許多國家都市:
• 巴黎居民搬離舊市區,往外圈的郊區移動
• 東京人往埼玉、千葉居住,工作仍在市中心
➤ 學生如果知道「台北蛋黃區→蛋白區→蛋殼區」的房價結構,會更容易理解這題。
—
【總結】
➤ 本題考察的是:
✔ 地理空間變化
✔ 人口遷移原因
✔ 交通建設對都市結構的影響
✅ 答案為 (D),其餘選項皆有偏誤或說法不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