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

這題問的是「人口遷移的原因」,並要選出其中一個屬於政治因素所致的選項。正確答案為 (A) 二次大戰結束後,東德居民向西遷移。

以下是四個選項的詳細解析與分類:

【A】二次大戰結束後,東德居民向西遷移
➤ 屬於「政治因素」
背景:戰後德國分裂為東德(共產政權)與西德(民主制度),由於政治壓迫、自由受限,大量東德人逃往西德。
→ 是典型的「政治難民」與制度差異造成的人口遷移。

【B】中國南方客家人,十八世紀後往南亞遷移
➤ 屬於「自然與經濟因素」
背景:客家人多數居住於山地或資源貧乏地區,耕地不足,生活困苦,因此往南遷移尋找更好的生存空間與農耕地。
→ 屬於地狹人稠、資源有限的經濟型遷移。

【C】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末,半數愛爾蘭人遷移至美洲謀生
➤ 屬於「自然+經濟因素」
背景:愛爾蘭發生馬鈴薯饑荒,加上英國殖民統治導致農民貧困,人口大量移民美洲找工作。
→ 原因包含自然災害與經濟壓力,非主要政治因素。

【D】近年來,旅居北美的印度資訊人才返國定居
➤ 屬於「經濟與發展因素」
背景:印度近年科技與經濟快速發展,出現「人才回流」現象。這類返鄉定居通常是因為母國提供更多機會或資源,與政治無直接關聯。
→ 屬於經濟誘因或生活品質因素。

【總結判斷關鍵】
✔ 政治因素通常包含:戰爭、迫害、政權更替、制度對立、自由受限等情境
✔ 本題只有 A 選項明確涉及「政治制度對立」與「制度逃離」的情境,故為正解

如果你想更穩定掌握題目,可記得以下分類法:
➤ 政治因素:戰爭、政權更替、壓迫、難民
➤ 經濟因素:找工作、資源不足、謀生
➤ 自然因素:災害、地形、氣候不適宜
➤ 社會文化因素:族群壓力、教育、醫療、生活方式等

這樣可以幫助你面對同類型題目時快速判斷喔!

學院長

這部分是理解選項 C 的關鍵背景。以下是補充說明,讓整個解析更完整,並幫助你深入理解「馬鈴薯飢荒」與「英國殖民」之間的因果關係:

【補充:為什麼愛爾蘭會發生馬鈴薯飢荒?】

◆ 馬鈴薯飢荒(The Great Famine)發生於 1845–1852 年,主要原因是 馬鈴薯晚疫病(potato blight)蔓延,使大量馬鈴薯作物腐爛無法食用。
◆ 愛爾蘭當時的主要糧食來源就是馬鈴薯,尤其是貧窮的農民幾乎完全仰賴它為主食。
→ 一旦作物失收,最底層農民直接陷入飢餓與死亡。

【為什麼英國殖民會導致農民貧困?】

◆ 愛爾蘭是英國的殖民地,土地多數掌握在英國貴族或英裔地主手中,當地農民沒有土地,只能以佃農或契作方式耕種。
→ 即使是自己種的馬鈴薯,也常要繳租給地主,生活極為困苦。

◆ 英國政府當時對災情反應冷淡,認為應該維持自由市場,不干預糧食價格或大量提供救濟。
→ 大量糧食(如小麥、牛肉)仍照常從愛爾蘭出口到英國,而當地人卻餓死,引發巨大爭議。

◆ 結果造成:
• 約 100 萬人死亡
• 約 200 萬人移民(多數前往美國)
• 愛爾蘭總人口因此減少超過 20%

【延伸理解選項 C】

所以選項 C 的背景並非單一自然災害,而是「自然災害(馬鈴薯疫病)+英國殖民壓榨制度」共同造成的大規模移民潮。

這類問題如果在考題中要細分,可能會列為「自然+經濟」或「自然+社會政治」的複合因素。但在這題中,主要不是因政治迫害或制度逃離,因此不能歸類為「政治因素」。

留言
您的問題解決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