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高中

答案是D,請問為什麼C不能選呢?

62. ~64.題為題組 資料一:山間的小農村人多地狹,租佃高產量低,常被役場催繳稅收、會費,還有捐款, 負擔實在沉重……剛好有臺灣總督府派來的募集官到本地舉行勸募說明會,給予 種種優惠條件,包括:每戶貸與耕地約3甲,從移住當年算起3年內免收租金; 分配一棟建坪 16坪的房屋;給予耕種所需之種子與種苗,我們確信移民會帶給我 們希望……我分配到的土地在大平,荒涼又不方便,臺灣米味道奇差,蔬菜一棵 也沒有,飲水取自天井,水中石灰含量多,加上前後左右的鄰人都染上瘧疾………7 月上旬颱風來襲,住屋菜園一夕之間消失,令人心酸淚流。(張素玢,《未竟的 殖民》。臺北:衛城出版,2019,頁845~860。) 資料二:吉野移民村的開墾及東部接連不斷地工程興建,帶來比原鄉更多的工作機會及比 較高的工資,加上西部人口稠密及地震等因素,故吸引臺灣人前來東部……臺灣 人原本曾住在日本人的宮前及清水聚落,但因為貧富差距下的生活習慣不同, 1935年日本人開會決議把臺灣人趕到舊村。(王淑娟,《來去吉野村》。花蓮: 臺灣行動研究學會,2018,頁64~80。) 請問: 62. 就人口遷移的推拉理論,資料一所描述的內容,主要為下列何者? (A)環境負載力 (B)移入地的拉力 (C)移出地的推力 (D)中間障礙因素

解答

同學你好,
老實說我覺得這題答案可能有問題,我的理解是資料一的敘事者大部分時間都在敘述自己現居地的缺點,確實選C比較恰當。整個資料一中都沒有提到中間障礙因素,答案為D選項比較不合理。
以上供參,可以再向老師確認或再對一下解答跟詳解。

曉瀧褒

補充:資料一的敘事者應該是日本人,他原本就住在大平(現在的台中市太平區),但覺得大平不太適合居住。受到政府政策鼓勵,打算搬往東部。

hahaha

原來他住在大平!
這是詳解,但我不太懂它的點

曉瀧褒

在我理解中他提到這些都是推力吧?也就是「必須搬走的理由」才對,中間障礙應該是「搬移的時候會受到的影響和阻礙」。
可以的話去問看看老師吧,我也不太懂為什麼這些敘述是中間障礙

hahaha

了解,謝謝你!

曉瀧褒

抱歉剛剛又讀了一次,發現我好像搞錯了🙏🙏
這邊你原本的解讀才是正確的,敘事者受到政府政策的影響才搬往大平。
那這樣的話搬到大平的原因就是政策影響,這個在定義裡是算在中間障礙的部分沒錯

曉瀧褒

搬往新居住地時的考量(擔心可能會適應不良)也算在中間障礙的樣子

hahaha

那第一段不算移入大平的推力嗎?

曉瀧褒

算,但是主要描述的內容是中間障礙

hahaha

對耶,是我放錯重點了
中間障礙是負面的影響,政府的勸募說明會和給與的優待而移入大平的話,這還算是中間障礙嗎?

曉瀧褒

定義裡面中間障礙是影響因素,好像不限於負面影響?政府的移民政策是算在中間障礙這樣

hahaha

課本寫的是既不屬於推力,也不屬於拉力,卻可能造成阻礙人口遷移的因素
那個“障礙”應該就是無法離開原居地的理由吧

留言

因為文中的我並沒有移出

hahaha

可是他後面說他分到了大平的土地,應該是有移出才會有後面那些遭遇

他是因為前面政府宣傳的優待而移入大平,進入才發現遭遇困難。整個文章都沒有說他移出的原因

hahaha

第一段寫人多地狹,租佃高產量低……負擔實在沉重,那個不是算移出原因嗎?

是寫原本移入地沒人移入的原因,不是移出地

hahaha

意思是沒人移入大平的原因嗎?
那遭遇的困難這樣算是移入地(大平)的推力嗎?

留言
您的問題解決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