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
高中

這題答案是什麼?為什麼?其他選項為什麼錯?

甲 僵屍在成為一種「長期存在」狀態後,只剩下食、色與攻擊等基本慾望。從精神分析來看這種 安排,饒有趣味:中國人認為是「魄」驅使僵屍作祟的,而「魄」是「物質性的靈魂」,它跟佛洛伊 德所說的「我」(id)有幾分類似,因為德文裡的id正有英文裡it的意思,是指心靈中「物質」 的成分;「魄」與「原我」同樣孕含了人的本能慾望:食、色與攻擊。而「原我」平日被壓在潛意識 的底層,就好像「魄體」(僵屍)白天躲在棺材裡或藏在深穴中;剋制僵屍的方法是「入其穴搖鈴」 或「掀走它的棺蓋」,精神分析治療法則是要「讓我進抵原我的巢穴」或「一無遮攔的表白」。這 種類似性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僵屍」可能是我們心中「惡魔」的化身之一。(王溢嘉<《子不語》中 的靈魂物語) 乙 袁枚在《子不語》的序中說:「文史外無以自娛,乃廣採游心駭耳之事,妄言妄聽,記而存之, (非有所感焉」,但我看他是大有所「惑」的,而這個「惑」是他所熟知的儒家思想無法為他「解」的。 佛洛伊德指出,靈魂信仰乃是來自人類對死亡的恐懼,認為人有不朽的靈魂,可以說是消除此 恐懼的一種「願望達成」。但更進一步看,靈魂信仰實在是在反映人類對死亡的「雙情態度」,人一 方面希望自己有不朽的靈魂,一方面在看到別人的靈魂出現時,卻又會產生莫名的恐懼。《子不語》 中的「靈魂物語」正生動地反映了這種「雙情態度」。這些「靈魂物語」,固然多少具備了「正人心、 寓勸懲」的功能,但它另有其他功能,鬼、僵屍、附身,前世等,更像是一種「挖掘人類心靈」的 工具,人類一直以這種工具來刺激神經,滿足他們對感覺的飢渴;同時宣洩他們黑暗心靈中的性與 攻擊慾望。這些題材實在是人類最原始的關注,誠如美國恐怖小說家巴克所言,在看這類恐怖故事 時,「當人們受到驚嚇或壓抑,當人們將眼睛移開,那一定是眼前存在著令他們難以負荷的東西,如 果這種東西令他們難以負荷,那一定是最重要的議題。」(王溢嘉《子不語》中的靈魂物語) 31. 依據甲、乙二文,關於作者的觀點,說明最適當的是:(單選題,2分) (A)作者認為袁枚自言「非有所感」乃是僅以「正人心,寓勸懲」的儒家思想詮釋 (B)作者認同佛洛伊德的觀點,認為靈魂信仰包含對不朽的渴望與正視死亡的威脅 (C)就心靈的角度而言,作者認為「雙情態度」同時滿足了成仙的渴求與宣洩慾望 (D)就故事的角度而言,作者認為恐怖的情節將使人心生恐懼,進而被迫自我檢視 第7回 第10頁 共12頁
PromotionBanner

解答

尚無回答

您的問題解決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