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
高中

求解謝謝🙏

分原因在 甲、 陶潛研究中最棘手的問題之一:詩人的名微反映了他在魏晉社會中的地位之無足輕 重。部 平淡的詩風,從他那時代的風氣來衡量,缺乏華豔的辭 眼裡基本上是一位隱士,在仕宦生涯中是一個邊緣性的人物。 於 他 藻。只不過我以為陶潛的名微也可能是因為他在時人
2. 心笛指出的是,所有這些陶潛的傳記都出現在「隱逸」類目。也就是說,傳記編者自己更關注陶潛作為 隱士的「公眾」形象,而不是陶潛作為詩人的「私人」的一面。例如沈約的〈隱逸傳〉,對陶氏的文學成就 隻字未提;陶氏作為一個詩人這一事實不知為何卻給遺忘了。顯然陶潛的道德人格及其作為一個隱士的政治 角色是這些官修史書的關注焦點。作為潯陽三隱之一,陶潛被拿來代表隱士的典型,堅貞不渝地拒絕出仕, 棄絕世俗價值的典範人物。如陶潛在桃花源記中所稱頌的劉麟之,在晉書中幾乎與陶潛齊名。此二人在原則 上毫不妥協,拒絕出仕。劉氏的生活起居儉樸自立,不慕名利而怡然自樂,也頗似史傳中的陶潛。如此完美 的隱士形象對傳統的中國人來說,具有特殊的價值,因為他們反映了中國人所面臨的人生出處的大問題:也 就是如何來看待正直的精神和汙濁的官場之間的關係?於是在史書記載中所發現的陶潛,充當了一個模範人 物,其個體性與傳統隱士的典型性正相吻合。這就說明了為什麼陶潛只被當作道德楷模,而其文章卻鮮為人 知,至少在他身後一百年裡還是如此。(改寫自孫康宜〈揭開陶潛的面具〉) 吾於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 李、杜諸人皆莫及也。吾前後和其詩凡一百有九,至其得意,自謂不甚愧淵明。今將集而並錄之,以遺後 之君子。然吾於淵明,豈獨好其詩也哉?如其為人,實有感焉。(蘇軾〈追和陶淵明詩引〉) ( )(1)依據甲文,作者的論點是: (A)陶淵明安貧樂道、高風亮節的形象乃是後世所塑造,未必符合真相 (B)陶淵明的平淡詩風及隱居行為,導致他在六朝時期未引起學者關注 (C)六朝學者輕忽陶淵明、劉 麟之的文學成就,後世學者認為這是錯誤的 (D)六朝時期陶淵明詩名不顯,主要是由於時人過於關注 他的隱士身份。 ( )(2)依據甲文,下列不符合陶淵明「隱士的公眾形象」的是: (A)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南 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淵明是晉人 (B)陶潛酷似臥龍豪,萬古潯陽松菊高。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 甫〉一分〈騷〉 (C)須信採菊東籬,高情千載,只有陶彭澤。愛說琴中如得趣,弦上何勞聲切 (D)嘗謂有能觀淵明之文者,馳競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 ( )(3)依據甲、乙二文,下列說明最適當的是: (A)六朝學者未充分認識陶淵明的文學價值,蘇軾則予以關 注並給予高評價 (B)六朝學者關注陶淵明的隱士形象,蘇軾則重視其文,未關注其人格形象 (C)六 朝學者認為陶淵明的隱士身份比其文學成就更重要,蘇軾則恰好相反 (D)六朝學者與蘇軾皆認同陶淵 明隱士人格,對其文學成就亦皆給予高評價。
PromotionBanner

解答

尚無回答

您的問題解決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