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Science
中学生
解決済み

這題為什麼選D
它不是說新電影出現之前的戰後台灣電影?
愛情要等到1970?

1950年代,臺灣電影為配合政府「反共抗俄」政策,政府所屬片廠拍攝的電影, 幾乎都是配合官方意識形態的政治宣傳工具,而民間則出現以歌仔戲劇本與民俗故事為 素材,並用閩南語發音的「臺語電影」。1960年代,因政府強調社會安定,臺灣電影 開啟「健康寫實」風格,主張電影劇情應避免暴露社會的黑暗面,呈現人性的光輝,受 到當時海內外華人市場的歡迎。在1970年代經濟成長之下,愛情、武俠、功夫、喜劇 等電影類型,也進一步走入民眾的休閒娛樂之中。 1980年代初期,臺灣電影受到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影響,進入「臺灣新電影」時 期。「新電影」發展初期的導演與編劇,在劇本創作上融入鄉土文學的題材,拍攝風格 以強調自然、寫實為主,在題材的選用上,開始有意識的挑戰官方政治禁忌,而受到相 關單位的關切。例如「新電影」初期代表作《兒子的大玩偶》,在正式上映前,因電影 片段中呈現臺北違建林立等有礙政府形象的畫面,遭官方施壓要求刪減,此事件後來被 稱為「削蘋果事件」。最後借助影視記者楊士琪等人的聲援,才使得電影逃過被刪剪的 命運。 1% 152 根據上文,「新電影」出現之前的戰後臺灣電影,最不可能播映下列何種劇情? (A)中國明朝年間,來自各路的武功高手在龍門客棧展開激烈戰鬥 (B)國軍將領對抗日軍時陣亡,蔣中正題字「英烈千秋」表示悼念 (C)男主角與豪門望族的女兒產生戀情,並捲入家族間的恩怨情仇 (D)主角因二二八事件遭到軍警處決,留下妻小長期受到政府監視。 「花雨影」發展之初,最可能以下列何者作為電影題材?

回答

✨ ベストアンサー ✨

題目|「新電影」出現之前的戰後台灣電影,最不可能描寫下列哪種情節?

【先搞懂什麼叫「戰後」與「新電影前」】

✔ 「戰後」指的是 1945 年日本戰敗、台灣回歸中國之後的時期
✔ 不過電影題材上的「戰後」並不是自由開放,而是進入一個高度政治審查與思想控制的年代

【題目破題關鍵:直接把第一段畫起來】

✔ 第一段提到 1950~1970 年代電影發展:
• 政府主導「反共抗俄」思想宣導,拍攝愛國劇、教化片
• 限制自由創作,情節多為英雄犧牲、孝子忠臣、笑中帶淚的家庭倫理劇
• 完全不能碰觸社會黑暗面、政府問題、政治批判

【1980 年代初才出現「新電影運動」】

✔ 特點如下:
-強調「小人物視角」、「社會寫實」、「挑戰體制」、「表達自由思想」
-題材開始出現:性別、同志、社會邊緣、歷史創傷(如二二八、白色恐怖)
-代表作如《兒子的大玩偶》、《悲情城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
→ 這些都是 1980 年代後期才可能被拍出來

【選項解析】

(A) 中國明朝年間,來自各路的武功高手在龍門客棧展開激烈戰鬥
✔ 符合古裝武俠片風潮,60-70 年代有許多「功夫國片」就是主流娛樂
→ 可接受,能過審

(B) 國軍將領對抗日軍時陣亡,蔣中正題字「英烈千秋」表示悼念
✔ 完全符合政治正確與歷史教育,強調忠烈與國族情懷
→ 絕對會出現,甚至是常見主題

(C) 男主角與豪門望族的女兒產生戀情,並捲入家族間的恩怨情仇
✔ 這屬於「愛情文藝片」或「家庭倫理劇」套路
→ 1970 年代開始流行,符合當時口味,可以出現

(D) 男主因二二八事件遭到軍警處決,留下妻小長期受到政府監視
✘ 錯!這就是當時「絕對不能碰的政治禁區」
→ 所有涉及政府清洗、政治冤案、白色恐怖的題材,直到 1980 年代新電影之後才可能出現

✔ 代表作如:
• 《悲情城市》(1989):台灣首部正面描寫二二八的電影
• 《超級大國民》(1995):觸碰白色恐怖與政治幽暗

【最適答案:D】
→ 因為它涉及政治清算、國家暴力與歷史創傷,在新電影出現前絕不可能被拍出!

【補充:同志題材的轉變】

✔ 同志題材也是另一個「新電影以後」才漸漸打開的視角
→ 例如《孽子》(小說改編,2003年電視劇)、《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
→ 台灣從 2019 年婚姻平權通過後,性別多元的討論與表達更趨自由與日常化

→ 若考題未來問「什麼題材能代表後新電影時代的社會風氣轉變」:同志題材就是極佳例子!

【總結破題法】

✅ 看時間:「戰後」不是自由,而是高壓審查時期
✅ 畫出第一段 → 就是答案所在!
✅ 知道「1980 新電影」是轉捩點,凡是挑戰政權、社會寫實題材 → 新電影後才有可能
✅ D 題內容觸及政府迫害 → 直接判斷「禁忌中的禁忌」

伊莎貝拉

了解 謝謝!

この回答にコメントする

回答

疑問は解決しました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