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解答 ✨
✅ 📌 國中單元:生物與酵素作用
✅ 📌 考點:酵素的催化作用、影響因素、變性、產物量變化
⸻
🔹 1. 催化是什麼?
📌 定義
➜ 催化(Catalysis) 指的是 加快化學反應 的過程。
➜ 酵素(Enzyme,亦稱酶) 是 生物體內的催化劑,負責加速特定反應。
📌 例子
➜ 唾液中的澱粉酶:能將 澱粉分解成葡萄糖,幫助消化。
➜ 工業酶應用:如食品發酵、洗衣酵素分解污漬。
💡 結論:酵素就像「天然加速器」,讓生物體內的反應更快發生!
⸻
🔹 2. 酵素的活性與影響因素
📌 酵素活性(Enzyme Activity) 指的是 酵素進行催化作用的能力,影響產物量。
📌 影響酵素活性的因素
➜ 溫度適中(通常 25°C~37°C)→ 催化作用最強,產物量穩定增加
➜ pH 值適合(如 胃蛋白酶適合酸性環境)
➜ 高溫(超過 75°C)或極端 pH 值會讓酶變性,導致催化停止!
💡 結論:活性高,催化快,產物乙增加;活性低,產物量不變或減少!
⸻
🔹 3. 酶變性與產物量變化
📌 變性(Denaturation) 指的是 酶的結構受破壞,無法繼續催化反應。
📌 這題的關鍵
➜ 前兩步(10:00-10:30):溫度 25°C、35°C,催化作用強,產物乙穩定增加
➜ 第三步(10:30-10:50):85°C,高溫導致酶變性,催化停止,產物量固定
➜ 第四步(10:50-11:00):雖然降溫回 35°C,但酶已變性,無法恢復,產物量不變
💡 結論:產物乙的量與酵素作用有 「飽和」的概念,當酵素失去活性時,產物量就無法再增加!
⸻
🔹 4. 這題的答案怎麼選?
📌 比較產物乙的量變化
➜ 10:30 與 10:50 是 酵素變性後的時間點,產物乙的量相同!
➜ 所以答案是:10:30 & 10:50 ✅
⸻
🔹 5. 高中與大學哪些科系需要學這個單元?
📌 高中課綱
➜ 生物科(細胞生理、酵素作用)
➜ 自然科學(與化學、生醫技術相關)
📌 大學相關科系
➜ 醫學類(醫學、牙醫、藥學、護理) → 需要了解人體內的酶與代謝作用。
➜ 生命科學類(生科系、生物技術、食品科學) → 研究酵素應用,如食品發酵。
➜ 化學工程類(材料、環工) → 工業應用,如生物酵素催化製程。
⸻
✅ 📌 總結
✔ 催化:加快化學反應的過程(酵素是生物催化劑)
✔ 酵素活性:影響反應速度,決定產物乙的增加與否
✔ 變性:高溫破壞酵素,使產物乙量固定不變
✔ 飽和概念:當酵素變性後,產物乙無法再增加
📌 解題技巧
➜ 先確認溫度是否讓酵素正常運作
➜ 當酵素變性,催化就「停止」,產物乙的量不變
➜ 產物量最接近的時間點,就是 酵素作用停止的時間點! 🎯
對!👏🏻(棒🎉
所以意思是說 因為剛開始的酵素沒有變質 所以會隨著時間增加而產量增加 但超過了75度 酵素變質 之後的產量就不會隨著時間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