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

問題的種類

社會 國中

第七題除了從皇帝看得出來這是劃界封山時期,還有哪裡看得出來嗎?

17 6 右列為某歷史事件紀念園區的簡略 說明內容,可知該史事爆發後,對 於臺灣歷史發展有何影響? (A)外國傳教士能夠入臺傳教 (B)實施劃界封山以維持秩序 CO 增設臺北府以利開發管理 (D)臺灣正式建省並積極建設。 說明:為民族英雄募與法軍公墓的合稱, 過往由法國在臺協會管轄,1999年移2 基隆市政府,並定為市定古蹟! 88 □□□□紀念園區 A. 7. 清代乾隆年間,巡臺御史六十七巡查臺灣各地後,命工匠詳細描繪當時臺灣原住 民風俗與物產,並加以文字題解為《番社采風圖》、《臺海采風圖》兩圖卷,是 研究臺灣早期住民生活與文化的重要圖文資料。從《番社采風圖》中最可能見到 下列何種主題? (A)群眾反抗政府的開山撫番政策 (B)政府實施林野調查以開發森林 (C)各部落長老集合參與地方會議 (D)平埔族的兒童著漢服學習漢文。 ) 8 下文為美國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發表的聲明報導。該辦公室所抱持的 貿易主張,與下列哪位所提出的論述最為相近?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在年終報告中,公布對中國遵守世貿組織規定情 況的調查結果。......該辦公室指出,中國依然繼續推動限制進口商品、外國企 業和服務進入中國市場,並大幅度提供資源和政策協助中國企業。……在農產 品市場上,也因政府介入監管而難以透明化。他們呼籲中國應該確實遵守世界

尚未解決 回答數: 1
社會 國中

請問43題的C錯在哪🙏🏻

A c 二、題組:(41~45題) 閱讀下列選文,回答第41至43題: 耶律楚材生於十二世紀末的契丹貴族家庭,他的家族數代在金國擔任要職。而金 國自第三任皇帝開始,推崇儒家文化,耶律氏世代因而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形成讀書 知禮的家風,耶律楚材亦秉承家族傳統,接受儒學教育。 十三世紀初,蒙古大軍攻占燕京時,成吉思汗對耶律楚材的才華十分賞識,便任 命他為輔臣。1219年,成吉思汗征討花剌子模國,耶律楚材也是扈從之一。戰事進行 得十分順利,蒙古大軍接連攻克中亞 撒馬爾罕等城市,占領廣大土地。之後,蒙古 大軍又推進到今阿富汗、印度河、高加索山、黑海沿岸。耶律楚材在途中考察自然環 境、農工商業、物產和風俗民情等,並做詳實記述。1224年,成吉思汗班師回朝,耶 律楚材亦隨之東返。東返四年後,耶律楚材將其西行多年的見聞,寫成《西遊錄》, 對於了解十三世紀新疆及中亞 伊斯蘭各民族的概況具有參考價值。1244年,耶律楚材 因病逝世,他生前曾要求葬在故鄉玉泉以東的瓮山,直到忽必烈即位後,於1261年遵 照其遺願。 4.文中蒙古大軍接連的行動,帶來下列何種影響? (A)日本實施鎖國,限制外國人的活動 (B)將中國的園林建築和瓷器傳入歐洲 (C)南洋諸國紛紛前來中國進行朝貢貿易 (D)開通陸路交通,建立橫跨歐 亞的帝國 42,根據文中線索判斷,1219~1224年期間,耶律 楚材所參與的征討行動,其主要路線應為圖 (十)中何者? (A)甲 (B)乙 (C)丙 (D) T 43. 根據上文,在耶律楚材的一生中,最可能會聽 聞下列哪一事件的發生? (A)忽必烈領軍南下滅宋,統一中國 (B)遼國與宋簽訂協議,以兄弟互稱 (C)成吉思汗在征討西夏過程中病逝 (D)日本天皇推動大化革新效法唐制 12Nß 圖(十) 和林 ---丁 C TO

尚未解決 回答數: 2
社會 國中

請問北魏孝文帝為什麼要做這些事(畫線處)?胡人建國前北魏不是已經滅亡了嗎?

2-1 商周至隋唐的民族關係 3生活型態。 古代各民族因戰爭、貿易等因素而有交流,影響彼此的 商周以來,農業民族與草原民族常有互動與衝突。 時代,黃河流域各國修築長城防禦北邊興起的匈奴。此後長 。城成爲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的分界線。藝空 東周 秦國統一後,連接各國長城以防禦匈奴。到了漢代,漢 武帝出兵討伐匈奴,並派張騫出使西域,聯絡西域各國抵制 西域的 。匈奴。此舉增進漢人對西域的認識,藉由「絲路」 音樂、雜技等傳入中國,東西貿易也更爲活絡(圖3-2-1)。 12 魏晉南北朝是民族融合的重要時期。漢代末年,北方 草原民族陸續南遷,通稱爲「胡」。西晉發生內亂時,黃河 流域的胡族紛紛建國,胡族君主為了穩固統治,致力於胡漢 融合。其中,鮮卑君主北魏 孝文帝將首都從平城(今山 MA ARKING 西大同)南遷到洛陽,要求胡人說漢語、穿漢服、改漢 姓,鼓勵胡漢通婚,加速胡漢文化交流(圖3-2-2) DEPRES 慣例如:乳製品 牛羊肉等。 北方的戰亂使大批漢人遷往南方,帶來進步的農耕 技術與充沛人力,加速南方的開發,對於日後經濟文化 重心的南移有重要影響。 9 隋唐時期,皇室多具有胡人血統,對外族採取平等 開放的態度。唐太宗滅東突厥後,西北各族君長尊稱太 宗爲「天可汗」,意爲普天下的君王,此後唐帝國成 為東亞秩序的盟主。此時,外族商人、僧侶、留學生大 量移居中國,文化交流更爲頻繁(圖3-2-3) 12 北魏孝文帝漢化政策示例圖 改漢姓 。 22 3-2-2

尚未解決 回答數: 1
歷史 高中

有人可以教我整理這裡嗎😭😭

第三節 東亞的傳統政治權威與統治技術 一、東亞文化圈 (一)背景 隋唐時代,中國文化因強大國力而影響整個東亞地區 其中漢字 想、律令 制度、科技、農業、中國化佛教等影響最大,形成「中國文化圈 日本、朝鲜、越南為代表。 (二)特色:以儒家思想作為社會的倫理道德規範,與中國共同形成「儒家文化區」 1. 中國化:透過官學與私學的漢字教育以吸取中國文化。 2. 崇奉儒家:結合「孔廟」講授儒家經典,建立中國式的學校教育。 二、日本的王權統治 (一)天皇 體制: 1. 名稱:古稱「倭國」,東漢時已通中國,至唐時始稱為「日本」,7世紀起 皇」體制,逐漸形成以天皇統治為核心的政治體制。 2. 宗教:神道教,天皇被視為天照大神的後裔,萬世一系,顯示出「政教合一」 「遣唐使」來華直接學習,研究中國 3. 中日交流:隋唐時期多次派遣「遣隋使」 法律、詩文、工藝、醫術及佛法。Jap第一部史書:日本書記 ︾ 政教改革: 法制 教 ☆聖德太子:推動「政治學中國」 被尊為第二個日本創造者。 ☆孝德天皇:推動革新,開啟長達 150 年的唐化運動(又名「大化 政治 v 中央:二官八省制 地方:國、郡、里 田制:仿均田制,行「班田收授法」 租稅:租庸調 軍事:仿府兵制,設五衛府 依《唐律》編輯《大寶律令》,成為日本基本法典 v 文字: ■ 片假名(吉備真備仿漢字 偏旁) 平假名(空海 仿漢字草書,偏旁) 學校:中央設太學、地方設國學,皆以儒家教育為中心 漢詩、漢文的閱讀創作,是貴族身份和教養的表徵 • 模仿中國紀傳體例,完成日本最早史書《古事紀》、《日本書 奈良「平城京」、京都「平安京」仿長安興建棋盤式;左右對 佛教,鑑真和尚應日本之請東渡傳播佛法 活茶道、花道、書道、束髮、節令等 的武家政治:武士道精神、榮譽盡志、尚義.不怕死, 本自九世紀開始,人口增加造成土地無法授還,人民無法承受沉重的 12

尚未解決 回答數: 1
歷史 高中

有人可以教我整理這裡嗎😭😭

第三節 東亞的傳統政治權威與統治技術 一、東亞文化圈 (一)背景 隋唐時代,中國文化因強大國力而影響整個東亞地區 其中漢字 想、律令 制度、科技、農業、中國化佛教等影響最大,形成「中國文化圈 日本、朝鲜、越南為代表。 (二)特色:以儒家思想作為社會的倫理道德規範,與中國共同形成「儒家文化區」 1. 中國化:透過官學與私學的漢字教育以吸取中國文化。 2. 崇奉儒家:結合「孔廟」講授儒家經典,建立中國式的學校教育。 二、日本的王權統治 (一)天皇 體制: 1. 名稱:古稱「倭國」,東漢時已通中國,至唐時始稱為「日本」,7世紀起 皇」體制,逐漸形成以天皇統治為核心的政治體制。 2. 宗教:神道教,天皇被視為天照大神的後裔,萬世一系,顯示出「政教合一」 「遣唐使」來華直接學習,研究中國 3. 中日交流:隋唐時期多次派遣「遣隋使」 法律、詩文、工藝、醫術及佛法。Jap第一部史書:日本書記 ︾ 政教改革: 法制 教 ☆聖德太子:推動「政治學中國」 被尊為第二個日本創造者。 ☆孝德天皇:推動革新,開啟長達 150 年的唐化運動(又名「大化 政治 v 中央:二官八省制 地方:國、郡、里 田制:仿均田制,行「班田收授法」 租稅:租庸調 軍事:仿府兵制,設五衛府 依《唐律》編輯《大寶律令》,成為日本基本法典 v 文字: ■ 片假名(吉備真備仿漢字 偏旁) 平假名(空海 仿漢字草書,偏旁) 學校:中央設太學、地方設國學,皆以儒家教育為中心 漢詩、漢文的閱讀創作,是貴族身份和教養的表徵 • 模仿中國紀傳體例,完成日本最早史書《古事紀》、《日本書 奈良「平城京」、京都「平安京」仿長安興建棋盤式;左右對 佛教,鑑真和尚應日本之請東渡傳播佛法 活茶道、花道、書道、束髮、節令等 的武家政治:武士道精神、榮譽盡志、尚義.不怕死, 本自九世紀開始,人口增加造成土地無法授還,人民無法承受沉重的 12

待回答 回答數: 0
歷史 高中

有人可以教我整理這裡嗎😭😭

第三節 東亞的傳統政治權威與統治技術 一、東亞文化圈 (一)背景 隋唐時代,中國文化因強大國力而影響整個東亞地區 其中漢字 想、律令 制度、科技、農業、中國化佛教等影響最大,形成「中國文化圈 日本、朝鲜、越南為代表。 (二)特色:以儒家思想作為社會的倫理道德規範,與中國共同形成「儒家文化區」 1. 中國化:透過官學與私學的漢字教育以吸取中國文化。 2. 崇奉儒家:結合「孔廟」講授儒家經典,建立中國式的學校教育。 二、日本的王權統治 (一)天皇 體制: 1. 名稱:古稱「倭國」,東漢時已通中國,至唐時始稱為「日本」,7世紀起 皇」體制,逐漸形成以天皇統治為核心的政治體制。 2. 宗教:神道教,天皇被視為天照大神的後裔,萬世一系,顯示出「政教合一」 「遣唐使」來華直接學習,研究中國 3. 中日交流:隋唐時期多次派遣「遣隋使」 法律、詩文、工藝、醫術及佛法。Jap第一部史書:日本書記 ︾ 政教改革: 法制 教 ☆聖德太子:推動「政治學中國」 被尊為第二個日本創造者。 ☆孝德天皇:推動革新,開啟長達 150 年的唐化運動(又名「大化 政治 v 中央:二官八省制 地方:國、郡、里 田制:仿均田制,行「班田收授法」 租稅:租庸調 軍事:仿府兵制,設五衛府 依《唐律》編輯《大寶律令》,成為日本基本法典 v 文字: ■ 片假名(吉備真備仿漢字 偏旁) 平假名(空海 仿漢字草書,偏旁) 學校:中央設太學、地方設國學,皆以儒家教育為中心 漢詩、漢文的閱讀創作,是貴族身份和教養的表徵 • 模仿中國紀傳體例,完成日本最早史書《古事紀》、《日本書 奈良「平城京」、京都「平安京」仿長安興建棋盤式;左右對 佛教,鑑真和尚應日本之請東渡傳播佛法 活茶道、花道、書道、束髮、節令等 的武家政治:武士道精神、榮譽盡志、尚義.不怕死, 本自九世紀開始,人口增加造成土地無法授還,人民無法承受沉重的 12

待回答 回答數: 0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