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

問題的種類

國文 高中

為什麼是a呢

(C)真相不一定跟多數人站在同一邊 (D)集體錯覺是一種約定成俗的默契 3 「曾經有一位詩人說過:『科學乃理智的兒子,詩歌乃感情的女兒。』其實,豈止詩 歌是感情的女兒,一切扣人心弦的文藝作品,莫不是感情的女兒。抒情的詩句當然 是,而抒情的散文亦是。因為,抒情的散文乃抒情詩的延展,抒情的散文寫至精純 處,二者的界限往往混淆莫辨了,是散文,也是詩,是詩,也是散文。」 根據上文,下列敘述何者最貼近文意? (A)作者認為優秀的抒情散文,文字帶有詩意而情感精煉 (B)科學與理智都是陽剛的存在,詩歌與感情則是陰柔的表述 (C)作者評論現代詩與散文的界線模糊,比不上古典詩的扣人心弦 (D)要寫出好的抒情散文,必須先寫出精純的抒情詩,詩是散文的基礎 4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一詞在1986年被提出,為生物的多樣性(Biological diversity)簡稱,在學術上的定義擴充及所有生態系中活生物體的變異性,它涵蓋了 所有從基因、個體、族群、物種、群集、生態系到地景等各種層次的生命型式。另 外,廣泛定義上亦指各式各樣的生命相互依賴著複雜、緊密而脆弱的關係,生活在 不同形式的人文及自然系統中,也就是人和萬物生生不息在地球的生物圈共榮共 存。而『生物多樣性』本身具有生態與經濟、科學與教育、文化、倫理與美學等價 值。」) 根據上文,下列敘述,最符合「生物多樣性」狀態的是:

已解決 回答數: 1
國文 高中

請問這題的選項A要從文章哪裡推知?

9~11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9~11題。 我們上一次通信的時候,你提到詩和社會參與的問題。我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因為那是 我這些年來無時或忘的一件心事——如何以詩做為我們的憑藉,參與社會活動,體驗生息,有 效地貢獻我們的力量,同時維持了藝術家的理想,而在某一重要關頭,尚且全身而退,不被動 地為浩蕩濁流所吞噬,或主動地變成權利鬥爭的打手,為虎作倀,遂失去了當初所謂參與的原 意。 SEEKOR KE FRA ...... 有人覺得眼前的現代詩風,未曾以政治社會為關懷的中心,詩人向 詩人向來很少直接執筆粉飾或 批判現實問題,反而時常為一些和民生甘苦無關的私事費神;言下之意,似乎是說軍士本來應 該執干戈以衛社稷,卻掉轉矛頭,搖動社稷委付給他的武器去從事不法行徑,以飽私囊,而詩 人之抒自我胸懷,處理的主題又不與公共事務掛鉤,其自私自利如腐敗的官兵,是非常可議 的。持這觀念的人,志行非為不高,只怕是眼界狹窄了一些,正如白居易談詩的效用,總忘不 了諷諭,忘不了詩的 journalistic purpose(報導目的),否則他怎麼會說出這樣一席話呢? 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風雅比興,十無一焉!杜 詩最多,可傳者千餘首,至於貫穿古今,靦縷格律,盡工盡善,又過於李焉!然撮其「新安 吏」,「石壕吏」,「潼關吏」,「塞蘆子」,「留花門」之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 骨」之句,亦不過三四十首。杜尚如此,況不逮杜者乎! 這就是我所說的一些要求和責備,詩之豪者如李杜猶不能免,原因其實非常簡單,論者太 以個人的概念為惟一的真理,太珍惜個人設計發明的尺度,其結果當然「十無一焉」,不但李 杜的詩出問題,連他自己的詩也出了問題:「今僕之詩,人所愛者,悉不過雜律與〈長恨歌〉 (楊牧〈社會參與〉) 靦縷:委曲詳述,極力刻劃。 以下耳;時之所重,僕之所輕。」 下列法文,是符会上立中「社會參與」理念的是: 0

尚未解決 回答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