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

問題的種類

歷史 高中

有人可以教我整理這裡嗎😭😭

第三節 東亞的傳統政治權威與統治技術 一、東亞文化圈 (一)背景 隋唐時代,中國文化因強大國力而影響整個東亞地區 其中漢字 想、律令 制度、科技、農業、中國化佛教等影響最大,形成「中國文化圈 日本、朝鲜、越南為代表。 (二)特色:以儒家思想作為社會的倫理道德規範,與中國共同形成「儒家文化區」 1. 中國化:透過官學與私學的漢字教育以吸取中國文化。 2. 崇奉儒家:結合「孔廟」講授儒家經典,建立中國式的學校教育。 二、日本的王權統治 (一)天皇 體制: 1. 名稱:古稱「倭國」,東漢時已通中國,至唐時始稱為「日本」,7世紀起 皇」體制,逐漸形成以天皇統治為核心的政治體制。 2. 宗教:神道教,天皇被視為天照大神的後裔,萬世一系,顯示出「政教合一」 「遣唐使」來華直接學習,研究中國 3. 中日交流:隋唐時期多次派遣「遣隋使」 法律、詩文、工藝、醫術及佛法。Jap第一部史書:日本書記 ︾ 政教改革: 法制 教 ☆聖德太子:推動「政治學中國」 被尊為第二個日本創造者。 ☆孝德天皇:推動革新,開啟長達 150 年的唐化運動(又名「大化 政治 v 中央:二官八省制 地方:國、郡、里 田制:仿均田制,行「班田收授法」 租稅:租庸調 軍事:仿府兵制,設五衛府 依《唐律》編輯《大寶律令》,成為日本基本法典 v 文字: ■ 片假名(吉備真備仿漢字 偏旁) 平假名(空海 仿漢字草書,偏旁) 學校:中央設太學、地方設國學,皆以儒家教育為中心 漢詩、漢文的閱讀創作,是貴族身份和教養的表徵 • 模仿中國紀傳體例,完成日本最早史書《古事紀》、《日本書 奈良「平城京」、京都「平安京」仿長安興建棋盤式;左右對 佛教,鑑真和尚應日本之請東渡傳播佛法 活茶道、花道、書道、束髮、節令等 的武家政治:武士道精神、榮譽盡志、尚義.不怕死, 本自九世紀開始,人口增加造成土地無法授還,人民無法承受沉重的 12

待回答 回答數: 0
歷史 高中

有人可以教我整理這裡嗎😭😭

第三節 東亞的傳統政治權威與統治技術 一、東亞文化圈 (一)背景 隋唐時代,中國文化因強大國力而影響整個東亞地區 其中漢字 想、律令 制度、科技、農業、中國化佛教等影響最大,形成「中國文化圈 日本、朝鲜、越南為代表。 (二)特色:以儒家思想作為社會的倫理道德規範,與中國共同形成「儒家文化區」 1. 中國化:透過官學與私學的漢字教育以吸取中國文化。 2. 崇奉儒家:結合「孔廟」講授儒家經典,建立中國式的學校教育。 二、日本的王權統治 (一)天皇 體制: 1. 名稱:古稱「倭國」,東漢時已通中國,至唐時始稱為「日本」,7世紀起 皇」體制,逐漸形成以天皇統治為核心的政治體制。 2. 宗教:神道教,天皇被視為天照大神的後裔,萬世一系,顯示出「政教合一」 「遣唐使」來華直接學習,研究中國 3. 中日交流:隋唐時期多次派遣「遣隋使」 法律、詩文、工藝、醫術及佛法。Jap第一部史書:日本書記 ︾ 政教改革: 法制 教 ☆聖德太子:推動「政治學中國」 被尊為第二個日本創造者。 ☆孝德天皇:推動革新,開啟長達 150 年的唐化運動(又名「大化 政治 v 中央:二官八省制 地方:國、郡、里 田制:仿均田制,行「班田收授法」 租稅:租庸調 軍事:仿府兵制,設五衛府 依《唐律》編輯《大寶律令》,成為日本基本法典 v 文字: ■ 片假名(吉備真備仿漢字 偏旁) 平假名(空海 仿漢字草書,偏旁) 學校:中央設太學、地方設國學,皆以儒家教育為中心 漢詩、漢文的閱讀創作,是貴族身份和教養的表徵 • 模仿中國紀傳體例,完成日本最早史書《古事紀》、《日本書 奈良「平城京」、京都「平安京」仿長安興建棋盤式;左右對 佛教,鑑真和尚應日本之請東渡傳播佛法 活茶道、花道、書道、束髮、節令等 的武家政治:武士道精神、榮譽盡志、尚義.不怕死, 本自九世紀開始,人口增加造成土地無法授還,人民無法承受沉重的 12

待回答 回答數: 0
歷史 高中

想問為什麼D是錯誤的,謝謝

24-25 為題組 資料一:有一段記載是這樣陳述的:「追念祖宗之世、推崇『祖宗之法』,是趙宋一 朝突出的歷史現象。兩宋對於『祖宗之法」的重視與強調,達到了前所未有 的程度。我們討論宋代中央集權的活力與僵滯、各層級權力結構的分立與集 中、『守內虛外』格局的展開、文武制衡關係的形成、官僚機制運作過程中 上下左右的維繫,乃至趙宋王朝的興與衰……如此等等,處處都會遇到所謂 『祖宗之法』的問題。」 資料二:王夫之在《宋論》中曾經說:「宋朝對臣下的猜防疑忌實在太過分了,鑑於 自己陳橋兵變的往事,也由於五代的前車之鑑,凡有功者必加打壓,有權者 必予剝奪,即使到了高宗時代,朝廷實力虛弱已極,仍然恐懼臣下的傑出優 勝表現,而橫加壓抑摧殘。」 BEE 行政,財政、軍事 24.請根據資料一的陳述,「祖宗之法」與宋代立國政策有何關係? (A)「祖宗之法」在資料一的看法是,對於宋代是一個極為不利的束縛 (B)「祖宗之法」就是強調「文武合一」的立國方針 (知州) (C) 政策上,中央將相權一分為二,地方增設通判牽制地方權力 (D)此宋代實施中央集權政策,故將收回禁軍大權轉為皇帝親信如宦官來掌權,不落 入外戚之中 CDEF □□□□ 答對率 20.21 沒館外戚之禍

待回答 回答數: 0
社會 國中

為什麼31題不是B?

晨塔加 #時間: 世紀 作物 原產地 解決問題: 紓解人口增加造成 的糧食不足問題 已能造出遠洋大海 電與皇族擇居於此, 市為「世界第一大 關係,長期處於和 影,但此後宋帝國 明末清初,人工教會來華傳教,促成東西文化交流,有些傳教士任職於朝廷,後來清廷禁教, 文化交流中斷,下列三項資料可呈現其中的轉變。 1692 年,康熙下達一道《容教令》:「現今治理曆法,用兵之際,力造軍器、火炮,差往俄羅 斯,誠心效力,克成其事,勞績甚多。各省居住西洋人,並無為惡亂行之處 |資料 天主堂俱照舊存留,凡進香供奉之人,仍許照常行走,不必禁止。」顯示當時傳教士的勢力攀 相應將各處 上高峰。 教宗堅持儒家的祭典與天主教教義衝突。1705 年,天主教教宗派遣特使鐸羅來華,1707 年鐸 資料二 羅在江寧(今南京市)發布禁令,康熙遂下令將鐸羅押往澳門交由葡萄牙人看管。1707 年康熙 「嚴斥:「眾西洋人,自今以後,若不遵利瑪竇規矩,斷不准在中國住,必逐回去。」 資料三 1720 年,清廷決定禁教,康熙說:「西洋等人無一通漢書者,說言議論,令人可笑者多… 「以後不必西洋人在中國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 30 資料二中提到「利瑪竇」規矩是指下列何者? (A)引用中國經典闡明天主教教義 (B)允許中國教徒祭祖、拜孔子 (C)積極傳播西方科學知識 (D)與朝臣士大夫結交往來 1 由上文三項資料可知康熙皇帝對天主教態度的轉變,源於何事? (A)禮儀之爭 (B)跪拜禮節問題 (C)傳教士捲入宮廷政爭 (D)西方國家顯示出對中國領土的野心 32 16、17 世紀西方傳教士傳入的西學,尚未包括下列哪一項? (A)制定曆法、火炮 (B)翻譯《幾何原本》 (C)天賦人權的學說 (D)繪製《皇與全覽圖》 伫環境教育議題 第三冊

尚未解決 回答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