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

問題的種類

讀書計畫 高中

想問學測進度方向!自然科 現在剩三個月,最近有點不知道念的方向 這幾天想說先寫一回歷屆看看,但還是沒有頭緒 ㄧ模只有8 ,應該重讀複習講義嗎 還是重讀複習講義的同時 兩三天寫個模考 謝謝!

第一頁 共19頁 22 05 錯得分 第壹部分、選擇題(占72分)銷得12分 說明:第1題至第36題,含單選題及多選題,每題2分。 1-2題為題組 圖1為某颱風中心在21~26日的行進及預測路徑。假設颱風可視為固定質量的質點,地 球轉動對颱風行進路徑的影響可忽略不計,颱風行進路徑在同一水平面上,且颱風沿預 測路徑持續前進不折返。依據上述與圖1回答1-2題。 NEHE ¥180k 26日14時 | 25 114 23 1485 (B)強作用(強核力) (C)夸克作用 (D)電磁力作用 (E)重力作用 |四日œ時 22 E31465 22E0263 12 kr = 10 圖1 1. 已知此颱風在 21 日 14 時的暴風半徑為 180 公里,如白色圓圈所示。試以預測路徑估 算自21日14時至 22 日 02 時之間,颱風移動的平均時速量值約多少公里? (A)S (B) 10 (C) 20 (D) 30 (E) 40 2. 已知此颱風在 22 日 02 時至23日 14 時之間,以等速率移動,但方向持續改變,之後朝 北北西的方向維持直線前進,則下列敘述哪些正確?(應選2項) 路理是季他能读持的力 (A) 22日02時至23日14時之間,颱風在路徑上各點位置所受合力為零 21 E1485 (B)22日02時至23日14時之間,颱風在路徑上各點位置所受力方向與速度方向垂直 (C)23日14時之後,颱風恆以等速度前進間距不一,忽快忽慢 (D) 23日14時之後,颱風在各點位置所受合力都為X:樓等,有些點所合力。 (E) 24日14時至26日14時之間,颱風所受的平均合力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反 光經過較長位移,位移量突然下降颱風v有降低,平均动方向和方向相反 -ME-913mm 3. 已知地球(E)與火星(M)的平均半徑比值約為1.86,質量比值約為9.3,試問 Gmm ™M TE=1186PM MM B 同一物體在火星表面所受重力約為在地球表面所受重力的多少倍? (A)0.10 (B) 0.37 (C) 0.72 (D) 0.93 4. 自然界的基本交互作用中,哪幾種對日常天氣現象的影響最為明顯常見?(應選2項) (A)弱作用(弱核力) 自然考科 K 地 (E) 1.86 入較特殊,大多出現在基本粒子消失出現.重組 MH₂X (1.8654) Fap ² x 9.3M = 1.86*= 百年學測 自然考科 V=100 共 19 頁 希質量為720 公斤的球體,具有3600 千焦耳的動能,則此球體的速率約為多少公尺/秒? (B) 10³ (C) 10¹ (D) 10° (E) 10° 龙 (A) 10² 常用的晶片卡中有內建線圈,如示意圖2的下半部所示,向左箭號代表應電流1 >0的 流向。圖2的上半部為讀卡機線圈,向右箭號代表電流/>0時的流向。當 1 > 0時線圈 產生的磁場,如虛線所示晶片卡線圈貼近讀卡機線圈時,電流產生的磁場會造成 應電流I,的變動,驅動晶片發出訊息。當兩線圈均為靜止且I =0時,欲使晶片卡線圈 產生圖示I, > 0流向的應電流,則讀卡機線圈的電流」應如何?(應選2項) BE 秘 (A)] >0且維持定值 (B) />0且漸增 磁場 (C) 1 <0且漸增 (D)/ ≤0且維持定值 (E) / <0且漸減 太空邊界 AT=0 FAT 太陽輻射 圖2 7-8題為題組 2021年的諾貝爾物理獎聚焦於複雜系統,如:氣候系統。圖3為簡化的地球氣候系統模 型圖,圖中實線代表進入系統的太陽輻射,虛線F↑代表地面向上發出被大氣所吸收的 熱輻射,虛線 F↑與F 分別代表大氣向外(上)與向內(下)的熱輻射。當太陽輻射的 能量進出系統達收支平衡時,大氣內、外長期平均溫度維持恆定。然而,溫室氣體增加, 會造成系統能量收支不平衡,長期平均溫度也因而產生變化。 圖4為大氣向外熱輻射功率對熱輻射頻率的曲線圖,5個平滑的細線代表標準的輻射體 由克氏(絕對)溫度220 K到300 K,每隔20 K的熱輻射特性曲線。圖4上圖與下圖的黑 色波折線,分別代表CO2含量為0與1000ppm時,地球氣候系統模型預測大氣向外熱輻 射功率隨頻率的變化。依據上述圖文資料,回答7-8題。 大氣 !AT=0 土地 圖 3 讀卡機 大 300K 大氣向外熱輻射功率 大氣向外熱輻射功率 220K 300K 熱幅射頻率 220K 200 熱輻射頻率 0 ppm CO₂ 3001000 ppm CO2 圖4 12.- 前后 I₁ <1 <D @高CO= 不 出現新心 表 無法有效业 使向外熱 t 隔水曲線 CO2會導致 不是看這,是指相鄰曲線保留在大

待回答 回答數: 0
地理 高中

想請問第三題如何判斷謝謝!

甲乙丙丁 00200250 210| 50 300 350 310 0 200 100 120 300 140 190 400 350 330 600 490 500 18:00 人數 20,000 10,000- 離開本區交通量 區。 司採用的一 第3章 都市 二、題組 1.下列圖示是「某城市不同時期人口密度與距市中心距離關係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160 120- 80- 40- km²01 人口密度(千人/6) 160 A 120. 80+ 140. 市中心 4 6 12 16 20 距離(km) 人口密度(千人/㎞) 160 B 120 80元 40. 市中心 4 )都市問題形成推力 (A)(甲)(乙)(丙)(丁) (B)(甲)(乙)(丙 (土) (C)(甲)(丙)(丁)(戊) (D)(甲)(乙)(丁)(戊)。 (3) 承上題,此演化發展順序的現象應位於下圖中的哪一階 段?(A)a (B)b (C)c。 B² 2.下表為某地區之區位商數統計表。請回 答下列問題: -都市的「專業化」程度最高? 6 12 16 20 距離(km) 市中心 4 6 12 16 20 距離(km) D ADE 1)按都市化發展過程,四幅圖的排列依序為何?(A)A→B→C→D (B)A→C→ B→D (C)D→B→C→A (D)C→D→B→A。 100 (2)依上題的演化順序,其人口的分布何者正確?(甲)人口由 市中心移往郊區(乙)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漸上升(丙)都市的 服務範圍擴大(丁)鄉村人口的移入亦使其人口總數增加(戊 C 行業 LQ₁ 都市 80 都市化程度(%) 甲 60 40 2.25 人口密度( 20 160 120 80 40 市中心 4 6 12 16 20 距離(km) b 加速階段 a 初期階段 N 3.01 終端階段 丙 丁 0.64 1.32 0.82 1.22

待回答 回答數: 0
生物 高中

想問D選項

1743 44 TEX 文 物的簡易分辨方式,對甲~丁的特徵,哪些正確?(應選2項) 斗六高中 甲烷菌 (A) 甲為核糖體有無 (B)乙為細胞壁有無(C)丙為自營或異營 (D)丁為葉綠體有無 (F)丁為細胞壁成分有無肽聚糖 A 8. 根據構造的演化來源判斷,下列何者互為同源構造?甲:海狗的前肢和鯨的游泳肢、乙:蝴 B-E 蝶的口器及蜜蜂的口器、丙:鯨豚的鰭和鯊魚的鰭、于:渦蟲的眼點和青蛙的眼睛 宜蘭高中 (A)甲乙(B)甲乙丙(C)甲乙丁 (D)乙丙丁 (E)甲丙丁 (A) 鳥類和昆蟲都具有可用來飛翔的翅膀,可支持鳥類和昆蟲源自相同的祖先 (B)鯨魚 下列哪些證據可以解釋演化的發生?(應選2項) T 的鰭、馬的前肢與其他哺乳動物的前肢骨胳相似,可支持牠們源自相同的祖先(C)歐洲 人與亞洲人間的粒線體 DNA 序列的差異較小,而與尼安德塔人或北京人間的差異較大, 可知歐洲人源自尼安德塔人,而亞洲人源自北京人 (D) 根據大陸漂移說,胎盤哺乳類在 中生代後才出現在澳洲以外地區,可支持有袋類為何能留存於澳洲大陸 (E)根據生物化 石分布地層的深淺,可判斷該種生物的實際生存年代 10.有關生物分類系統建立的演變,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花蓮高中 (A)達爾文探討動物和植物的演化,建立兩界系統 (B) 林奈建立出三域系統 (C) 五界 系統,將生物分為原核生物域、原生生物域、真菌域、植物域和動物域 (D)六界系統, 將原本五場 系統的 物界公为 3. ④ PE

待回答 回答數: 0
地球科學 高中

請問為什麼答案是C? (大氣氧化事件是階段二 24.5億~18.5億年前)

22 科學素養題 Q 題組一:大氧化事件 【混合題】 . 幾乎可視為無氧環境,然而演化至今,今日大氣成分含有高達21%的氧氣,究竟是何時開始 根據星雲學說,地球形成初期應當是屬於高度還原狀態,當時地球大氣中的氧氣含量極低 讓氧氣逐漸累積呢?這就要來討論地球歷史上的「大氧化事件」(Great Oxidation Event,簡 稱GOE)。 根據附圖所示,橫軸為地球歷史時間,縱軸 為大氣中的氧氣含量(以分壓表示),研究估計 地球大氣中的氧氣含量變化介於紅線(最高)與 綠線(最低)之間。 大氣中的氧分壓(單位) 0.5 atm 0.4 元 03- 02 0.1 38 階段1:38.5 ~ 24.5 億年前,大氣中沒有氧氣。 階段 2:24.5 ~ 18.5 億年前,大氣中氧氣開始累 積,增加到 0.02~0.04 atm。 階段 3:18.5 ~ 8.5 億年前,大氣中氧氣含量與階 段2持平,沒有明顯變化。 階段 4 與5:8.5 億年前~現在,氧氣持續累積增加。 從階段2起始,地球大氣中的氧氣含量終於開始累積,這在地球歷史上被稱為「大氧化事 件」。學者推測氧氣可能的來源有兩種:(1)太陽紫外線照射水氣,分解產生的氧原子互相結合 而成;(2) 藍綠菌等生物在淺海地區進行光合作用,逐漸釋出更多氧氣。但問題來了,僅採取 (1) 方法製造的氧氣量,絕對無法累積到現在高達21%的比例。而就 (2) 方法來看,目前已知 最早的藍綠菌至少誕生於 35 億年前,又為何 GOE 會遲至24.5 億年前才發生呢?這之間將近 10 億年的時間差,或許暗示著淺海地區發生了許多會耗氧的變化喔! 1. 根據上述文章內容,並對照下列地質年代 地質年代 表,試判斷大氧化事件(GOE)發生在 哪個階段前後? (A)冥古元剛開始前後 (B)冥古元與太古元交界前後 (C)太古元與元古元交界前後 (D)元古元與顯生元交界前後 (E)古生代中期生物上陸之前 顯生元 階段1 古元 太古元 古 階段2 階段3 階段階段 2 30 20 10 地球歷史時間(單位:十億年前) 代 新生代 中生代 古生代 地球歷史上大氣中的氧氣含量變化 0 開始時間 (單位:距今百萬年前) 66 252 541 2,500 4,000 4,600 2.

待回答 回答數: 0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