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閱讀以下二文,並回答38~39.題:
【甲】
人讀聖人書二三十年,一旦遇事,便與里巷人無異,或有一聽老成語,便能終身服|
鷹。豈老成之言過於六經哉?只緣讀書不作有用看故也。大抵看見治則以為治,見亂
別以為亂,見一事則止知一事,何取?觀史如身在其中,見事之利害、時之禍患,必掩
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何處之——如此觀史,學問亦可以進,智識亦可以高,方
為有益。
【乙】
46%
——改寫自呂祖謙東萊集
6.
讀書時,須細看古人處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氣象?及自己處事接物
時,又細心將古人比擬。設若古人當此,其措置之法,當是如何?我自己任性為之,又
當如何?然後自己過錯始見,古人道理始出。斷不可以古人之書,與自己處事接物為兩
事。
(3)眼下列關於甲、乙二文文句的說明,何者最恰當?
64%
(A)「一旦遇事,便與里巷人無異」是因書讀得不夠多
——左宗棠全集
38%
(B)「見一事則止知一事」意謂對事情的理解不夠全面
(C)「如何氣象」其意是思索今人當前所處的環境氛圍
(D)「我自己任性為之」意謂今人比古人更加不受拘束。
39. 關於甲、乙二文的說明與比較,下列何者最恰當?
(A)甲文認為耳熟能詳的淺近道理,更勝於聖賢之言
(B)乙文以古人處事的標準,評斷自身舉措是否合宜
企业
(C)二者都認為讀書應活用,不應拘泥於古人的看法
(D)二者都覺得古人讀書講究方法,比今人更有效率。
。
些古
大技
性而為,做出對比
束」。
39.(B)由「及自己處事接物時………然後自己過錯始見,
古人道理始出」可知。(A)由「豈老成之言過於六經
哉」的詰問可知,作者並非認為「耳熟能詳的淺近
道理,更勝於聖賢之言」(C)(D)由甲文「觀史如身在
其中,見事之利害,時之禍患,必掩卷自思,使我
遇此等事,當作何處之」、乙文「斷不可以古人之
書,與自己處事接物為兩事」,可知讀古人書應當
將古人的處事接物,連結到自身的經驗上。
38~39語譯:
【甲】人讀了聖賢的書二、三十年,一旦遭逢困
境,便與鄉里之人沒有差異,至於聽到了耳熟能詳的淺
近道理,便能一輩子銘記在心,衷心信奉。這難道是耳
熟能詳的淺近道理勝過六經嗎?這只是因為讀書時不將
六經的內容視為有用之道理。大體而言,讀史書時,看
見政治清明就認為是政治清明,看見時代動亂則認為是
時代動亂,讀到一事則只限縮於此事的認知,如此何足
稱許?讀歷史,應當感受自己身在其中,看見事情的利
害、時代的禍亂,務必要闔上書本自省:如果是我遇到
這樣的事,應該怎麼應對——用這樣的方式閱讀歷史,
則學問能有所增長,而智慧與見識亦能提升,如此才能
透過讀書獲得益處。
【乙】讀書的時候,必須仔細看古人處事接物時,
如何思考?面對這些人事時,又是以何種舉止,氣度應
對?除此之外,當自己處事接物時,也當細心地將自己
與古人進行比較,對照。假設古人面對我當前的情境,
他們的處置方法應該如何?如果我放任自己的本性應
對,又會發生什麼事?如此設想,才能看見自己的過
錯,而古人所言的道理方能顯現。絕對不能將古人的青
本內容,與自己的生活處世視為兩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