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
高中

求解第33題

( A 詩歌應具警懼懲創的功效 33.下列敘述,最符合朱熹「思無邪」的觀點是: (A)詩意無論有無邪,讀者均宜以無邪之思得之 (B) 無邪之詩宜得其無邪之意,有邪之詩當戒慎避之 (C)詩本不分有邪無邪,唯讀者各以其思之正邪而解之 (D)有邪之詩以有邪之思讀之,無邪之詩以無邪之思讀之 21 下方「士可 三百六 「「「「 3D 日日日
盛唐開始了詩的散文化,到宋代而大盛,以詩說理,成為風氣。於是有人出 來一面攻擊當代散文化的詩,一面提倡風人之詩。這種意見北宋就有,而南宋中 葉最盛,這是在重振溫柔敦厚的《詩》教。與此同時,道學家也論及《詩》教, 道學家既主張「文以載道」,自然也主張「詩以言志」。當時《詩》教既經下衰, 詩又散文化,單說「溫柔敦厚」已經不足以啟發人,所以他們更進一步,以《論 語》所記孔子論《詩》的「思無邪」一語為教。他們所重在道不在詩,南宋呂祖 謙是這一說的重要代表,他以為「《詩》人以無邪之思作之,學者亦以無邪之思 觀之,閔惜懲創之意自見於言外。」朱熹卻覺得如此論《詩》牽強過甚,以為不 如說「彼雖以有邪之思作之,而我以無邪之思讀之,則彼之自狀其醜者,乃所以 為吾警懼懲創之資。」又道:「曲為訓說說而求其無邪於彼,不若反而得之於我之 易也。」這便圓融得多了。(改寫自朱自清《詩言志辨》)
PromotionBanner

解答

最後一段朱熹有提到即使是有邪的作品(詩有邪與無邪之分),我也要以無邪的心思去看待(不刻意避之)。與其訓斥他要求他寫無邪的作品,還不如自我要求擁有無邪的心思較容易。

留言
您的問題解決了嗎?